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发布于 2025/07/07 16:25
发布于 2025/07/07 16:2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个体。HIV感染可能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发生,感染后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HIV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接触传播是最常见途径,包括无保护措施的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血液传播可能通过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发生。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规范医疗操作等措施有助于降低传播风险。
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等类似流感症状。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艾滋病期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反复感染等症状,此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通常低于200个/μL。定期检测和及时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HIV检测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和核酸检测。初筛阳性需进行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窗口期是指感染后到检测出阳性结果的时间,不同检测方法的窗口期有所差异。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HIV检测,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干预。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片、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片、多替拉韦钠片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规范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
预防HIV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安全性行为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等。避免共用注射器、确保医疗操作安全可降低血液传播风险。暴露后预防是指在可能暴露于HIV后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概率。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饮酒。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机会性感染。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及时接种推荐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如出现持续发热、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上一篇 : 肚脐眼发炎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 宝宝汗斑会自己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