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科

手足多汗快速治疗方法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睡觉出很多汗怎么办?

小孩睡觉出很多汗可通过调节室温、选择透气衣物、补充水分、排查疾病因素、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小孩睡觉出汗多可能由生理性多汗、维生素D缺乏、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原因引起。

1、调节室温

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摄氏度之间,避免过热。夏季可使用空调或风扇通风,冬季避免过度使用暖气。夜间穿盖要轻薄,优先选择纯棉材质。家长需定期检查孩子颈背部是否潮湿,及时增减被褥。

2、选择透气衣物

穿着100%纯棉的宽松睡衣,避免化纤材质。新生儿建议穿连体衣而非包裹过紧的襁褓。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特别注意保持会阴部干燥,防止痱子或皮肤感染。

3、补充水分

睡前1小时饮用100-150毫升温水,避免含糖饮料。大量出汗后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电解质紊乱。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饮水量。

4、排查疾病因素

持续夜间大汗伴体重下降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反复出汗合并咳嗽发热应排除结核感染。若伴随易怒、眼球突出等症状,需检测T3、T4水平。佝偻病患儿会出现枕秃、方颅等特征表现。

5、调整饮食

晚餐避免高盐、辛辣食物,适当增加钙质摄入如牛奶、豆腐。维生素D缺乏者需补充鱼肝油,多进行户外活动。盗汗严重时可食用浮小麦、糯稻根等药膳调理。

家长应记录孩子出汗的时间段、部位及伴随症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剧烈运动。若调整环境后仍持续大量出汗,或伴随发热、消瘦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排查结核病、糖尿病等病理因素。日常可进行小儿推拿按摩,重点按压涌泉穴、足三里穴改善体质。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宝宝多汗是什么原因?

宝宝多汗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缺乏、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汗腺调节功能不完善,在活动、进食或睡眠时容易出现多汗现象。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避免穿盖过多衣物。家长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其他异常表现。

2、环境因素

室温过高、衣物过厚会导致宝宝被动出汗。建议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摄氏度,选择纯棉透气的衣物,夜间被褥厚度适中。家长需定期检查宝宝颈背部是否潮湿,及时调整环境温湿度。

3、营养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可表现为多汗,尤其夜间头部出汗明显。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增加户外阳光照射时间。母乳喂养的宝宝需注意母亲营养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4、感染性疾病

结核感染、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可能导致病理性多汗,通常伴随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或抗生素治疗。

5、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持续性多汗,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多饮多尿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指标,确诊后需使用甲巯咪唑或胰岛素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家长发现宝宝异常多汗时,应先排除环境因素,记录出汗时间与伴随症状。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浴,选择吸汗性好的纯棉内衣。饮食上保证充足奶量,适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若伴随发热、体重不增等症状,或出汗部位不对称,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内分泌科。避免自行使用止汗产品,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发烧出了很多汗怎么办?

发烧出汗较多时可通过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调整室温、更换衣物、药物退热等方式缓解。发烧出汗通常由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感染性疾病、代谢亢进、药物作用、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补充水分

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淡黄色尿液提示水分补充适宜。儿童可适当饮用稀释后的果汁补充能量。

2、物理降温

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每次擦拭10分钟左右。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单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物理降温后30分钟需复测体温。

3、调整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湿度维持在50%-60%。使用空调时应避免冷风直吹,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出汗后及时关闭空调防止受凉,夜间睡眠时可调高1-2℃。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温度变化敏感,需特别注意环境调节。

4、更换衣物

选择纯棉透气的宽松衣物,汗湿后立即更换防止蒸发散热导致寒战。床单被套每日更换,材质以天然纤维为佳。更衣时注意关闭门窗避免对流风,动作需轻柔迅速。高热寒战期可暂时增加薄毯,但不宜过度包裹。

5、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用药后需监测出汗情况及体温变化,避免短时间内重复用药。退热药物可能引起出汗增多,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若出现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

发烧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粥类、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沐浴,每日保证充足睡眠。出汗后切忌立即吹风或接触冷水,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脑膜炎等严重感染。体温恢复正常后仍应观察1-2天,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等伴随症状。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孩体虚多汗怎么食补?

小孩体虚多汗可通过适量食用山药、红枣、莲子、百合、牛肉等食物辅助调理。体虚多汗可能与脾胃虚弱、气阴两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具体体质进行食补。

一、食物1、山药

山药富含淀粉酶与黏液蛋白,能健脾益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其温和的滋补特性适合脾胃虚弱导致的出汗过多,可蒸煮或煲粥食用。对山药过敏者需谨慎。

2、红枣

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所含环磷酸腺苷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多汗,建议每日3-5颗去核煮粥,糖尿病患儿须控制用量。

3、莲子

莲子归心脾肾经,含生物碱与棉子糖可宁心安神,改善虚性盗汗。搭配银耳炖煮能滋阴润燥,便溏患儿应减少食用频次。

4、百合

百合中的秋水仙碱与多糖成分可清补肺阴,缓解阴虚内热型多汗。鲜品与西芹清炒或干品煮甜汤均可,风寒咳嗽期间不宜。

5、牛肉

牛肉提供优质蛋白与血红素铁,能温补气血。炖煮时加入黄芪可增强固表止汗效果,建议每周2-3次,每次50克左右,积食患儿需控制摄入量。

二、药物1、玉屏风颗粒

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益气固表,适用于表虚不固型多汗。需中医辨证后使用,外感发热时禁用。

2、生脉饮

含人参、麦冬、五味子,可益气养阴,改善气阴两虚导致的盗汗。服用期间忌食萝卜,高血压患儿慎用。

3、虚汗停颗粒

含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成分,对病后体虚多汗有效。服药期间应观察有无便秘等不良反应。

4、槐杞黄颗粒

具有益气养阴功效,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伴多汗的患儿。成分中的槐花可能引起轻微腹泻,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5、龙牡壮骨颗粒

含龙骨、牡蛎等镇惊安神成分,对佝偻病早期多汗有效。需配合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长期服用应监测血钙。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出汗时间与伴随症状,夜间盗汗者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白天自汗可适当增加西洋参泡水饮用。饮食调理应循序渐进,避免短期内大量进补。若持续多汗合并消瘦、低热等症状,需及时排查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配合捏脊疗法增强体质,选择棉质透气衣物,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宝宝体虚多汗怎么调理?

宝宝体虚多汗可通过饮食调理、推拿按摩、中药调理、作息调整、适度运动等方式改善。体虚多汗可能与先天不足、脾胃虚弱、缺钙、自主神经紊乱、病后体弱等因素有关。

1、饮食调理

选择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粥能健脾益气,莲子百合羹可滋阴敛汗。每周食用2-3次猪肝泥补充铁元素,搭配红枣枸杞水增强体质。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控制奶制品摄入量以防加重脾胃负担。

2、推拿按摩

每日晨起顺时针摩腹5分钟促进消化,捏脊疗法从尾椎至大椎穴重复进行可振奋阳气。补脾经手法需用拇指桡侧沿患儿拇指外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每次操作100-300次。夜间睡眠前可轻揉涌泉穴帮助固表止汗。

3、中药调理

玉屏风颗粒含黄芪白术防风,能益气固表止汗;虚汗停颗粒重用煅牡蛎和黄芪,适合夜间盗汗明显者。太子参麦冬汤适合气阴两虚型多汗,需中医辨证后使用。中药调理期间应观察大便性状,防止滋腻碍胃。

4、作息调整

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1.5小时。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卧室温度在24-26℃之间。建立固定就寝仪式,如温水泡脚10分钟后听轻音乐,帮助稳定自主神经功能。

5、适度运动

选择上午9-10点进行户外活动,每日累计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婴儿可做被动操锻炼四肢,幼儿可练习拍球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并更换衣物,避免汗出当风。

家长需每日记录孩子出汗时段与伴随症状,选择纯棉吸汗衣物并备足替换衣物。夏季可配制乌梅冰糖代茶饮,取乌梅3枚加冰糖适量煮沸后代水饮用。持续多汗伴体重不增或反复呼吸道感染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调理期间避免过度保暖,夜间睡眠建议使用吸湿排汗的苎麻凉席。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接吻病 偏头痛 胃潴留 巴贝虫病 腹股沟疝 脐尿管囊肿 软骨样汗管瘤 念珠菌性龟头炎 上腔静脉综合征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