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做支架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为什么不能手术?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能手术的原因可能与病情稳定性、手术风险、治疗策略等因素有关,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进行管理。

1、病情特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常表现为冠状动脉部分阻塞,心肌缺血但未完全坏死。这类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不需要紧急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

2、手术风险: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风险较高。手术可能导致出血、感染或进一步心肌损伤,尤其是对于高龄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风险更为显著。

3、治疗策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以药物为主,旨在稳定斑块、改善血流和减轻症状。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等药物可以缓解心绞痛、降低心脏负荷,改善患者预后。手术通常作为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时的备选方案。

4、病情评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需要经过详细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这些评估有助于确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手术时机。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5、长期管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药物调整和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适度运动以及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管理,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放支架后多久需要做造影复查?

冠心病患者放置支架后可通过定期造影复查监测病情进展。支架植入术后通常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造影复查,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是常见的复查时间点。术后1个月复查主要评估支架是否稳定,是否存在早期再狭窄或血栓形成。3个月复查重点观察支架内血流情况,排除晚期血栓风险。6个月复查用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1年复查是对支架长期效果的全面评估,此后每年复查则用于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复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复查频率和检查项目。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确保支架长期稳定发挥作用。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如何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诊断可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通过观察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可初步判断心肌缺血或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变化通常在发病后几分钟内出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血液检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在心肌损伤后2-4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升高7-10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发病后4-8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48-72小时恢复正常。

3、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的收缩功能和室壁运动异常,帮助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4、临床表现: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30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等。

5、病史和危险因素: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史等,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血液检测结果,可综合判断是否为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和临床表现,及时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心肌梗死可以治愈吗?

心肌梗死可通过溶栓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但无法完全治愈。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1、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链激酶等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需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溶栓后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2、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可快速开通闭塞血管。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溶栓无效或禁忌症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缓解心绞痛症状。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ARB类药物如缬沙坦可改善心脏功能。

4、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复发风险。饮食上应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胆固醇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5、定期复查:心肌梗死患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病情变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定期复查。饮食上应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心肌梗死如何用药?

心肌梗死可通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后续每日口服100毫克,长期服用可降低复发风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增强抗血小板效果。急性期可给予负荷剂量300毫克,随后每日口服75毫克,持续使用12个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风险增加,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硝酸甘油: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急性期可舌下含服0.5毫克,每5分钟重复一次,最多3次。持续胸痛患者可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剂量根据血压调整,避免低血压发生。

4、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律失常风险。急性期可静脉注射5毫克,随后口服25-50毫克,每日两次。使用时需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5、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急性期可给予负荷剂量80毫克,随后每日口服40毫克。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肝酶升高。

心肌梗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监测病情变化。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肛窦炎 绒毛膜癌 上颌后缩 铁沉着病 胆总管结石 黑布拉痒疹 晶状体损伤 麻痹性痴呆 念珠菌性甲沟炎 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