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儿童手足口病症状表现是什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手足口病是几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手足口病被归类为丙类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可自愈,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需加强晨检和消毒工作。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适龄儿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手足口病怎么传染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疱疹液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需做好隔离与消毒措施。

1、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若污染食物、水源或手部后经口摄入可导致传播。患儿排便后未彻底洗手或粪便处理不当,病毒可能附着在玩具、餐具等物品表面,其他儿童接触后易被感染。家长需注意患儿如厕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马桶,并督促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2、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近距离接触者可能通过吸入被感染。在幼儿园等密闭场所中,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造成聚集性疫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建议患儿居家隔离至体温正常、疱疹结痂后一周。

3、污染物接触传播

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被患儿唾液、粪便污染的毛巾、玩具、门把手等物品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肠道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5%酒精难以灭活,需使用含氯消毒剂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环境消杀。集体机构应每日对高频接触物品表面进行消毒。

4、疱疹液直接传播

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破溃后,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接触疱疹液或触摸疱疹后揉眼、抠鼻可能导致感染。家长护理时应戴手套,避免挤压疱疹,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并用沸水浸泡消毒。

5、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重症手足口病。妊娠晚期感染风险较高,可能出现宫内窘迫、早产等情况。孕产妇接触患儿后需严格洗手,产前出现发热、皮疹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手足口病需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患儿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衣物阳光下暴晒,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托幼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目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手足口病用什么药?

小儿手足口病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药物。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配合护理。

一、利巴韦林颗粒

利巴韦林颗粒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适用于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该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常见剂型为颗粒剂便于儿童服用。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不可与免疫抑制剂联用,肾功能不全患儿慎用。

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中成药,含蒲公英、板蓝根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手足口病伴咽喉肿痛症状,能缓解口腔黏膜炎症。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能出现轻微腹泻。不建议与寒凉性中药同服。

三、开喉剑喷雾剂

开喉剑喷雾剂为局部用药,含八爪金龙、山豆根等成分,可直接作用于口腔疱疹。喷雾剂型便于儿童接受,每日多次喷涂能减轻进食疼痛。使用后半小时内避免饮水进食,过敏体质患儿需先小范围试用。

四、康复新液

康复新液含美洲大蠊提取物,能促进口腔黏膜修复。对于手足口病引起的溃疡创面,可用棉签蘸取后局部涂抹。该药无明显刺激性,但需注意避免接触眼睛。若皮疹破溃合并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五、干扰素α2b喷雾剂

干扰素α2b喷雾剂通过增强局部免疫力抑制病毒,适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需冷藏保存,喷药后可能出现短暂灼热感。该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中重度患儿建议住院联合静脉用药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用药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豆浆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衣物被褥需每日消毒更换,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物理降温,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仍具传染性,应隔离两周并加强玩具物品消毒。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手足口病体外存活时间?

手足口病病毒在体外一般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具体时间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物体表面材质、紫外线照射、消毒剂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环境温度

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在4摄氏度条件下可存活数周。高温环境会加速病毒灭活,56摄氏度以上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夏季高温天气中,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可能缩短至数小时。

2、环境湿度

干燥环境不利于病毒存活,相对湿度低于50%时病毒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潮湿环境中病毒可借助水分保持活性,在湿度80%以上时存活时间可能延长至3-5天。

3、物体表面材质

病毒在不锈钢、塑料等光滑表面存活时间可达2-3天。多孔材质如布料、纸张等会吸附病毒颗粒,但存活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皮肤表面病毒存活时间较短,约1-2小时。

4、紫外线照射

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较强杀灭作用,直接阳光照射下30分钟内可灭活大部分病毒。室内紫外线消毒灯照射15-30分钟也能有效灭活物体表面的病毒。

5、消毒剂使用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可快速灭活病毒,作用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75%酒精、过氧化氢等常用消毒剂也能在1-2分钟内灭活病毒。肥皂水通过破坏病毒包膜也能起到灭活作用。

为预防手足口病传播,建议定期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及时隔离患儿,并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家长接触患儿后要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手,避免成为传播媒介。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手足口病怎么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需做好隔离与消毒措施。

1、接触传播

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直接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他人。儿童玩耍时共用玩具、毛巾等物品,或密切接触患者皮疹部位均可能传播病毒。建议家长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

2、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在1米范围内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需保持室内通风,患儿应佩戴口罩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食物或环境,经口摄入导致感染。婴幼儿尿布更换后未彻底洗手、粪便污染玩具等情况是重要传播途径。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可有效阻断传播链。

4、间接接触传播

被病毒污染的桌椅、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可存活数日,健康儿童触摸后经揉眼、抠鼻等动作引发感染。流行期间需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公共物品,避免儿童吸吮手指。

5、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重症手足口病。妊娠晚期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新生儿应隔离观察并检测病毒核酸。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衣物餐具需单独清洗消毒。托幼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后对场所进行全面终末消毒。目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适龄儿童按程序接种。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肩周炎 铍中毒 脾肿瘤 扁平苔癣 顶叶肿瘤 膀胱颈梗阻 肠系膜肿瘤 单纯性牙周炎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