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可表现为意识模糊、肌张力异常和惊厥发作,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或脑死亡。该病主要由窒息、休克或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供氧不足引发。
意识模糊是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常见早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或嗜睡。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肢体僵硬或松弛,新生儿多见肌张力低下。惊厥发作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可能伴随眼球上翻或呼吸暂停。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呼吸节律改变等脑干功能受损体征,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日常需密切监测高危人群的氧合状态,尤其对围产期窒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心脏骤停抢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识别、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和后续治疗五个关键步骤。心脏骤停是临床急危重症,抢救需争分夺秒,规范操作可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立即识别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施救者需在10秒内完成评估,同时大声呼救并启动急救系统。识别过程中避免反复确认脉搏而延误抢救,对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心肺复苏采用C-A-B顺序实施,先进行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可不中断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维持重要器官灌注的基础,须持续至获得除颤设备或专业团队接手。
3、电除颤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后立即分析心律,对可除颤心律如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给予200J双相波电击。除颤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评估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使用AED时需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避免干扰心律分析。
4、高级生命支持由专业医疗团队实施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静脉给药如肾上腺素每3-5分钟1毫克,对顽固性室颤可加用胺碘酮。持续监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如低氧血症、低血容量等。高级生命支持阶段需维持心肺复苏质量,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
5、后续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维持体温32-36℃持续24小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心脏病因筛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植入式除颤器。加强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再灌注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心脏骤停抢救需全民普及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AED设备。抢救成功后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庭环境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心脏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
心脏骤停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患者常伴有压榨性胸痛、大汗淋漓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药物可选用阿替普酶、替格瑞洛、硝酸甘油等。发病前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严重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失去有效泵血功能。这类情况常见于心肌炎、长QT综合征患者,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抽搐。紧急处理需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3、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会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和电活动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慢性心衰表现。治疗需使用美托洛尔、螺内酯等改善心功能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
4、电解质紊乱血钾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心肌电生理活动。严重腹泻、肾功能不全或利尿剂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电解质失衡。临床可见肌无力、心电图异常,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或葡萄糖酸钙纠正。
5、药物中毒洋地黄类、抗抑郁药等过量使用可能直接抑制心脏传导系统。中毒者常有服药史伴恶心、视觉异常,需洗胃清除毒物并使用地高辛抗体等特效解毒剂。
预防心脏骤停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冠心病患者应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肌病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可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突发胸痛或心悸时应立即静卧,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恢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心脏康复训练。
心脏骤停的三联疗法主要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和药物治疗三种关键措施。
1、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抢救的基础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标准心肺复苏要求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通气比为30:2。高质量心肺复苏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2、电除颤:
电除颤适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脏骤停。自动体外除颤仪应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尽早使用,首次除颤能量选择120-200焦耳。除颤后应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评估心律。早期电除颤是提高室颤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因素。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肾上腺素每3-5分钟静脉注射1毫克,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提高冠脉灌注压。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首剂300毫克静脉推注。药物治疗需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基础上进行,不能替代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抢救需要团队协作,除三联疗法外还需注意气道管理、持续心电监护等措施。抢救过程中要避免中断胸外按压,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脏骤停后治疗还包括目标体温管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综合措施,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建议公众学习基本生命支持技能,掌握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方法,这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骤停的快速识别指标主要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及皮肤苍白或发绀。
1、意识丧失:
患者突然倒地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是心脏骤停的首要表现。可通过大声呼唤、轻拍双肩判断,若完全无反应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意识丧失通常发生在心脏停搏后10-15秒内,与脑血流中断直接相关。
2、呼吸停止:
通过观察胸廓起伏判断,若10秒内无自主呼吸或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即可确认。心脏骤停后30-60秒内呼吸中枢因缺氧失能,此时需立即进行人工通气支持。
3、大动脉搏动消失:
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触诊是最可靠的临床指标。非专业人员可在喉结旁开两指处按压5-10秒,专业人员建议同时检查心尖搏动。脉搏消失提示有效心泵功能终止。
4、瞳孔散大:
脑干缺血导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直径超过5毫米且两侧不对称。该体征在心脏停搏后1-2分钟出现,是脑缺氧的重要指征,但需排除药物影响。
5、皮肤改变:
面部及甲床呈现青紫色或苍白色,伴随皮肤湿冷。这是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在心脏停搏后30秒内出现,但需注意贫血患者可能表现不典型。
日常应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家中可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适度有氧运动,突发胸痛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呼救。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为4分钟内,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