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小儿外科

小孩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过程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病原体类型和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咽部,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足、口腔多部位皮疹,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重症风险更高。两者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典型症状上存在交叉,但临床处理需针对性区分。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6、8、10型引起,而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不同病毒株的嗜神经性差异导致手足口病更易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症状分布:

疱疹性咽峡炎特征为咽部灰白色疱疹,伴高热、吞咽疼痛;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者伴随低热或无症状表现。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少见,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症状,3岁以下儿童需特别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预警体征。

4、传染期管理:

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患儿需隔离至皮疹结痂后1周。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症状消退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2-4周,需加强排泄物消毒。

5、预防侧重点:

手足口病已有EV71灭活疫苗可供接种,疱疹性咽峡炎暂无特异性疫苗。日常预防均需注重手卫生、玩具消毒,但托幼机构出现手足口病例时应启动晨检和病例报告制度。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保持居室通风,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但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集体机构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病变集中于口腔;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表现为手、足、口多部位皮疹。两者均可通过病原体差异、症状特点、并发症风险、易感人群、治疗侧重等方面区分。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6、8、10型感染引发,而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两种病毒均属肠道病毒属,但血清型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差异。实验室可通过咽拭子PCR检测或血清学检查明确具体病原体。

2、症状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软腭、悬雍垂等口腔后部,表现为灰白色疱疹伴剧烈咽痛;手足口病除口腔黏膜疹外,手掌、足底及臀部可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儿膝盖、肘部也有分布。手足口病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疼痛形成对比。

3、并发症风险: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干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尤其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风险较高;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见,偶见脱水或继发细菌感染。两者发热程度相似,但手足口病患儿更需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肢体抖动等。

4、易感人群:

两种疾病均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全年散发,手足口病夏季高发。成人偶可感染但症状较轻,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加强防护。

5、治疗侧重:

两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疱疹性咽峡炎侧重缓解咽痛,可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手足口病需密切观察重症倾向。轻型病例均可自愈,重型手足口病需住院干预。隔离期通常为症状消退后1周,患儿用品需含氯消毒剂处理。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室内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密切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怀孕胎儿发育过程要多吃什么?

怀孕期间胎儿发育需要重点补充蛋白质、铁、钙、叶酸和DHA等营养素,主要通过均衡膳食搭配特定食物摄入。

1、蛋白质:

蛋白质是胎儿细胞增殖和器官发育的基础物质,孕中晚期每日需增加25克摄入量。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鱼类、禽肉、蛋类及豆制品,其中三文鱼还富含DHA。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组合的乳制品吸收率较高,建议每天保证300-500毫升奶制品。

2、铁元素:

孕期血容量增加和胎儿造血需求使铁需求量翻倍,缺铁易导致贫血影响胎儿供氧。动物肝脏每周可食用1-2次,鸭血、蛏子等含铁量较高,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橙子可提升吸收率。植物性铁源如黑木耳、紫菜需与肉类同食提高利用率。

3、钙质:

胎儿骨骼发育需消耗母体30克钙,孕晚期每日需1200毫克。除牛奶外,连骨食用的小鱼干、芝麻酱和豆腐都是高钙食物。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奶粉或发酵乳制品,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4、叶酸:

叶酸缺乏可能引发神经管畸形,孕前3个月就应开始补充。菠菜、芦笋等深绿色蔬菜含有天然叶酸,动物肝脏和杂粮也是良好来源。由于食物叶酸生物利用度仅50%,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合成叶酸补充剂。

5、DHA:

这种ω-3脂肪酸对胎儿脑神经和视网膜发育至关重要,每周应摄入2-3次深海鱼类如鲑鱼、沙丁鱼。亚麻籽油和核桃含有的α-亚麻酸可在体内部分转化为DHA,但转化效率有限,孕晚期可考虑藻油补充剂。

孕期饮食应注重食材多样性和烹饪方式,每天保证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清蒸、炖煮等低温烹饪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避免油炸和过度加工食品。适量运动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建议餐后散步30分钟。出现严重孕吐或营养缺乏症状时,需在产科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干预,必要时进行医学营养治疗。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宝宝为什么会得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原因有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季节因素以及婴幼儿生理特点。

1、接触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幼儿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或护理人员的手部后,经口鼻黏膜感染。托幼机构集体生活更易造成交叉感染,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消毒。

2、免疫力低下:

6个月至5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母乳喂养中断后缺乏母体抗体保护。营养不良或近期患过其他感染性疾病时,机体对肠道病毒的防御能力下降,柯萨奇病毒A组更易侵袭咽部黏膜。

3、卫生习惯不良:

婴幼儿常有吸吮手指、啃咬玩具的行为,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饭前便后未规范洗手、共用毛巾等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家庭护理中需特别注意手卫生和物品清洁。

4、季节因素:

该病好发于夏秋季,高温高湿环境利于肠道病毒存活。游泳池、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密切接触易引发局部流行,7-8月为发病高峰期,需避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场所。

5、婴幼儿生理特点:

儿童咽部淋巴组织丰富且血管密集,病毒更易在此处复制引发炎症。唾液分泌量少导致口腔自洁能力弱,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病毒侵入后会出现典型咽峡部疱疹和溃疡。

患病期间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及时就医。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拒食、脱水或惊厥等重症表现,本病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心肌炎等并发症。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引产手术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引产手术过程主要包括术前评估、药物或机械方法促宫颈成熟、诱发宫缩、胎儿娩出及术后观察五个阶段。具体操作需根据孕周、胎儿状况及孕妇健康情况调整。

1、术前评估:

医生会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包括超声确认胎位和胎盘位置,评估宫颈成熟度。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实验室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签署知情同意书前会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及替代方案。

2、宫颈准备:

孕中期引产多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促宫颈成熟,通过阻断孕激素受体软化宫颈。孕晚期可能使用机械性扩张棒或球囊导管物理扩张宫颈。此阶段可能出现轻微腹痛和阴道流血。

3、诱发宫缩:

静脉滴注缩宫素是常用方法,通过精确控制药物浓度和滴速模拟自然临产过程。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尔适用于孕16周后,通过刺激前列腺素合成引发宫缩。宫缩强度和频率需持续胎心监护。

4、胎儿娩出:

宫口开全后处理方式因孕周而异,早期妊娠多自然娩出,中晚期需配合钳刮或碎胎术。胎盘娩出后需检查完整性,必要时行清宫术预防残留。整个过程在麻醉监护下进行,出血量超过500毫升需紧急处理。

5、术后观察:

术后6小时内重点监测血压、宫缩及出血情况,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回奶治疗可选用芒硝外敷或维生素B6口服。提供心理疏导缓解丧失感,指导避孕3-6个月后再孕。

术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活动,观察阴道流血量及腹痛情况。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恢复,避免生冷辛辣刺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温水清洗,2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现发热、大出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返院复查。建议通过正念冥想、亲友陪伴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子宫复旧情况。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氟骨症 宫颈妊娠 面肌痉挛 胆总管结石 慢性鼻窦炎 日光性皮炎 颈部韧带扭伤 脉络膜新生血管 吉兰-巴雷综合征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