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小孩肺虚怎么调理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气阴亏虚津液不足口干?

气阴亏虚津液不足导致口干通常与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或热病伤津有关,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烦热等症状。

气阴亏虚津液不足多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肺胃阴虚者常伴有干咳少痰、食欲减退;肝肾阴虚者多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热病伤津则伴随高热后持续口渴、尿少色黄。中医治疗常用生脉饮口服液、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滋阴生津药物,需辨证选用。日常可炖服沙参玉竹汤、银耳百合羹等食疗方,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大汗伤津,室内使用加湿器缓解干燥。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消瘦、低热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引起小孩扁桃体发炎的是内热还是虚热?

小孩扁桃体发炎可能与内热或虚热均有关,具体需结合体质和症状判断。内热多因积食、感染等实火引起,虚热常与阴虚火旺相关。

1、内热因素

内热导致的扁桃体发炎多见于急性感染期,常因饮食积滞或外感风热诱发。患儿可能出现咽喉红肿疼痛、高热、口臭、便秘等症状。家长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若伴随细菌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或使用小儿咽扁颗粒等中成药清热解毒。

2、虚热因素

虚热型扁桃体炎多见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与肺肾阴虚相关。典型表现为咽干不适、低热盗汗、舌红少苔。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中医调理可选用养阴清肺口服液、玄麦甘桔颗粒等滋阴降火药物,配合银耳百合羹等食疗。虚热体质患儿需长期调养,避免频繁使用苦寒药物损伤正气。

日常护理需区分热型针对性干预。内热患儿应保持大便通畅,适当饮用金银花露;虚热患儿忌食辛辣燥热食物,可食用梨汁、荸荠等滋阴食材。无论何种类型,发作期均需避免剧烈运动,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口腔。若扁桃体反复化脓或伴随呼吸困难,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产后腹痛,不烦不满,里虚也,用什么药调理?

产后腹痛可能与气血不足、宫寒血瘀、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可以遵医嘱使用八珍益母丸、艾附暖宫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调理。

八珍益母丸由益母草、当归、熟地黄等组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兼血瘀证。艾附暖宫丸含艾叶、香附、吴茱萸等成分,能温经散寒、理气止痛,适合宫寒引起的腹痛。补中益气丸含黄芪、党参、白术等药材,可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对脾胃虚弱型腹痛有效。这三种药物均需在中医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调理期间可适当食用红枣、桂圆、生姜等温补食材,避免生冷饮食,注意腹部保暖。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六个月宝宝拉肚子是脾胃虚吗?

六个月宝宝拉肚子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也可能与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处理。

1、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这类宝宝可能伴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家长需注意腹部保暖,哺乳期母亲应避免生冷饮食。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婴儿健脾散等中成药调理,但须严格遵医嘱。

2、喂养不当

过早添加辅食或辅食性状不当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六月龄宝宝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原则,首次尝试需观察3-5天耐受情况。出现腹泻时应暂停新添加的辅食,恢复纯母乳或配方奶喂养。

3、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见于肠道感染后,表现为喝奶后立即腹泻、泡沫便。家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添加乳糖酶。需注意区分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后者需长期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4、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多伴随发热、呕吐。家长需密切观察脱水征象,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严重感染时需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等抗分泌药物。

5、过敏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配方奶喂养宝宝,表现为腹泻伴湿疹、血便。家长应记录饮食日记,医生可能建议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母乳喂养宝宝出现过敏时,母亲需严格回避奶制品等常见致敏食物。

护理期间家长需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大便性状变化,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比例冲调,奶具每日煮沸消毒。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等情况,须立即就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实热和虚热的区别是什么?

实热和虚热是中医对发热症状的两种不同辨证分型,实热多由外邪侵袭或体内阳盛引起,虚热则与阴液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1、病因差异

实热通常由外感六淫邪气或饮食积滞导致,如风寒化热或过食辛辣。虚热多因久病耗伤阴液、劳倦过度或先天不足引起,常见于阴虚体质者。两者发病机制不同,实热属于邪气亢盛,虚热属于正气不足。

2、症状表现

实热患者常见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便秘尿黄等症状,发热特点为持续不退。虚热表现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发热多呈间歇性。舌象上实热多见舌红苔黄厚,虚热则舌红少苔或无苔。

3、脉象特点

实热证脉象洪大有力或滑数,反映体内邪正相争剧烈。虚热证常见细数脉或弦细数脉,提示阴血亏虚而阳气相对偏亢。脉诊是中医鉴别两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4、治疗原则

实热需采用清热泻火法,常用黄连解毒汤等方剂。虚热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如知柏地黄丸。针灸选穴也有差异,实热多取合谷、曲池等泻热穴,虚热常选三阴交、太溪等滋阴穴。

5、病程转归

实热起病急骤但病程较短,及时清热可较快痊愈。虚热发展缓慢且易反复,需要长期调养。两者都可能向严重证候发展,实热可能耗气伤阴转为虚实夹杂,虚热久延可致阴阳两虚。

日常应注意观察发热特点及伴随症状,实热者避免辛辣燥热食物,虚热者忌食生冷伤阳。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阴阳平衡,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辨证。中医调理需结合具体体质,不建议自行服用清热类药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股癣 膀胱炎 卵巢炎 鼻骨骨折 食管异物 肝血管肉瘤 骨膜外骨肉瘤 疱疹性咽峡炎 成人T细胞白血病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