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方法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空腹血糖检测。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通常在妊娠24-28周进行。检查前需要空腹8-12小时,先测量空腹血糖,然后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溶液,分别在饮用后1小时和2小时测量血糖水平。空腹血糖超过5.1毫摩尔每升,或1小时血糖超过10.0毫摩尔每升,或2小时血糖超过8.5毫摩尔每升,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检测是另一种筛查方法,测量空腹8-1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超过5.1毫摩尔每升需要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认。

建议孕妇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就医,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管理血糖水平。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和病因有哪些?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可能与遗传、胰岛素抵抗、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异常增加等。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外阴瘙痒、反复感染等不适。该病主要与孕期胎盘分泌的激素对抗胰岛素作用有关,导致血糖调节异常。肥胖、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概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当胰腺无法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时,就会引发血糖升高。

建议孕妇定期监测血糖,保持适度运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妊娠期有子宫肌瘤怎么办?

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可通过定期监测、调整生活方式及必要时医疗干预等方式处理。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妊娠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肌瘤增大,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妊娠造成严重影响。定期超声检查可监测肌瘤大小及位置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受压有助于减少不适。若肌瘤引发严重疼痛或并发症如红色变性,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或短期应用盐酸利托君注射液抑制宫缩。肌瘤位置若影响产道可能需剖宫产,但具体分娩方式需由医生评估。

妊娠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雌激素食物如蜂王浆,适当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出现腹痛或阴道流液需及时就医。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怎么办 孕期甲减的症状?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乏力、畏寒和体重异常增加,可通过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进行干预。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碘缺乏或垂体功能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便秘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治疗上需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该药物可替代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同时需每4-6周复查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药量。日常需保证适量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摄入,但应避免过量。胎儿发育可能受影响,需加强产检监测生长指标。

妊娠期出现不明原因水肿或胎动异常需及时就医复查甲状腺功能。

赵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妊娠期运动量多少适宜?

妊娠期运动量需根据孕妇个体情况调整,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妊娠期运动需考虑孕周、健康状况、运动习惯等因素,推荐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冲击有氧运动。

1、孕早期运动

孕早期可维持孕前运动习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压动作。此时胚胎着床不稳定,应避开跳跃、快速转身等高风险动作。适合进行快走、静态拉伸等温和运动,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0次以下。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运动。

2、孕中期运动

孕中期是运动最安全阶段,可适当增加运动时长至45分钟。此时胎盘形成稳定,可进行改良版普拉提、水中健身等运动。注意避免仰卧位运动防止静脉回流受阻,运动时保持环境通风,及时补充水分。有妊娠高血压或贫血症状者需遵医嘱调整强度。

3、孕晚期运动

孕晚期应减少运动强度和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重点进行骨盆底肌训练和呼吸练习,帮助分娩准备。避免需要平衡力的运动防止跌倒,可借助瑜伽球进行舒缓运动。出现宫缩频繁、胎动异常等情况需终止运动。

4、高危妊娠运动

前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等高危孕妇需严格限制运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踝泵运动、上肢伸展等被动活动。多胎妊娠者建议将运动时间缩短至15分钟,避免引起子宫过度收缩。有早产史者孕晚期需停止负重运动。

5、运动禁忌识别

出现持续宫缩、阴道流液、头痛视力模糊等需立即就医。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子痫前期等绝对禁忌运动。运动时应配备心率监测设备,环境温度不宜超过28摄氏度。运动后出现持续30分钟以上腹痛或胎动减少需医疗评估。

妊娠期运动需穿着专用孕妇运动内衣和防滑鞋,运动前后各预留10分钟进行热身和放松。营养补充应与运动量匹配,每日额外增加300-500千卡热量摄入。建议记录胎动情况和运动反应,定期与产科医生沟通调整方案。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时段更安全。保持每周3-5次规律运动比单次长时间运动更有益。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肾结石 肩骨折 月经不调 巴西紫热 巩膜葡萄肿 老年痴呆症 肋间神经痛 单纯性牙周炎 1型糖尿病性酮症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