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冠心病

冠心病是血管堵塞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

1、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脏负荷。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显著上升。控制血压需限制钠盐摄入,规律监测血压值,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2、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时,易在冠状动脉壁沉积形成斑块。总胆固醇超过5.2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超过3.4毫摩尔/升需引起警惕。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血脂。

3、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保持血糖稳定,可显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吸烟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6倍。戒烟后2年内心血管风险可降低50%,5年后接近非吸烟者水平。

5、肥胖:

体重指数超过28或腰围超标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时,内脏脂肪堆积会引发代谢异常。减重5%-10%即可改善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逐步减重。

预防冠心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每周摄入深海鱼类2-3次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压、血脂和血糖检测,有家族史者需提前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同样重要,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心血管健康。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ST-T改变就是冠心病吗?

ST-T改变不一定是冠心病。心电图ST-T改变可能由冠心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

1、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是ST-T改变的常见原因。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心肌梗死。确诊需结合冠脉造影等检查。

2、心肌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可导致ST-T改变。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表现,部分病例会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肌酶谱检查和心脏磁共振有助于诊断。

3、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异常会影响心肌复极过程,造成ST段抬高或压低。这类改变通常伴随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纠正电解质失衡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4、药物影响: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可能引起ST-T改变。这种药物性改变多为可逆性,停药后心电图异常通常消失。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

5、自主神经紊乱: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可能导致功能性ST-T改变。这类改变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或长期精神紧张者,通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发现ST-T改变时应避免过度紧张,建议记录日常活动与症状的关系。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饮食上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定期复查心电图并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必要时可考虑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更需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冠心病能引起胃胀胃难受吗?

冠心病可能引起胃胀胃难受。冠心病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可能与心肌缺血导致的牵涉痛、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1、心肌缺血牵涉痛:

心脏与胃部神经支配存在交叉,当心肌缺血时可能产生牵涉痛,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或不适。这种疼痛常与体力活动相关,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需与胃病鉴别。

2、药物副作用影响:

冠心病患者服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药物性胃炎。部分降压药如钙拮抗剂也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产生腹胀感。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肌缺血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等类似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常伴有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4、合并消化系统疾病:

冠心病患者常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慢性胃炎,胃酸反流或胃黏膜炎症可直接引起上腹不适。高龄患者还需警惕心梗与急腹症并存的可能。

5、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表现为非特异性腹胀、嗳气等症状,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

冠心病患者出现胃部症状时应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建议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分次少量进食,餐后适度活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进行心电图、胃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切忌自行服用胃药掩盖病情。同时应遵医嘱调整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的冠心病用药,必要时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冠心病患者会一直心绞痛吗?

冠心病患者不一定会持续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与病情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心绞痛是否反复出现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药物依从性、生活方式管理及合并症控制五大因素。

1、冠脉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直接影响心肌供血。轻度狭窄<50%患者可能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心绞痛;中重度狭窄>70%患者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发作。血管狭窄进展速度与血脂控制、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定期冠脉造影评估可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2、侧支循环建立:

部分患者会逐渐形成侧支循环代偿供血。年轻患者、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者更易建立有效的侧支血管网络,这类患者即使存在主干血管狭窄,心绞痛发作频率也可能显著降低。但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个体差异。

3、药物依从性:

规范使用抗心绞痛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钙通道阻滞剂改善血管痉挛。研究显示规律服药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比未服药者减少60%-80%。但需注意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4、生活方式管理:

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会加速动脉硬化。每日吸烟20支以上患者的心绞痛复发风险增加3倍。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24,这些措施可使症状缓解率达40%以上。

5、合并症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会加重心肌缺血。糖尿病患者血糖每升高1mmol/L,心绞痛风险增加12%。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可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同时需警惕贫血、甲亢等可能加重症状的疾病。

冠心病患者日常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救,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补充抗氧化物质,选择鲑鱼、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运动方面可采用间歇训练法,如快走1分钟后慢走2分钟循环,每周3-5次。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若出现静息痛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需立即就医排除心肌梗死。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冠心病需要补充维生素C吗?

冠心病患者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一定益处。维生素C主要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辅助药物效果等机制对冠心病产生积极影响。

1、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是强效抗氧化剂,能中和体内自由基,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适量补充可延缓冠状动脉斑块进展。日常可通过食用鲜枣、猕猴桃等食物获取。

2、改善血管功能:

维生素C参与一氧化氮合成,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血管内皮损伤是冠心病早期病理改变,每日摄入100-200毫克维生素C可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能力。

3、抗炎作用:

慢性炎症反应贯穿冠心病全程,维生素C能降低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临床观察显示,血浆维生素C浓度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呈负相关,尤其对吸烟患者效果更显著。

4、调节脂代谢:

维生素C参与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过程,可能轻度降低血清胆固醇。虽然降脂效果弱于他汀类药物,但作为辅助手段可优化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减少血管壁脂质沉积。

5、协同药物治疗:

维生素C能维持他汀类药物稳定性,增强抗血小板药物效果。但需注意大剂量补充可能干扰某些抗凝药物代谢,建议与主治医师沟通后确定补充剂量。

冠心病患者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0-400毫克,优先通过饮食补充。柑橘类水果、青椒、西兰花等均为优质来源,烹饪时避免长时间高温处理。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摄入,糖尿病患者注意水果选择。建议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C水平,与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核心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获得更佳预后效果。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维生素C的生物利用率。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皮炎 黄褐斑 韦尼克脑病 假性尖锐湿疣 肌皮神经损伤 泌尿系统结核 筛窦恶性肿瘤 食管克罗恩病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