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抗菌素主要有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红霉素肠溶片、克林霉素磷酸酯颗粒等。抗菌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1、阿莫西林颗粒阿莫西林颗粒属于青霉素类抗菌素,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疾病。该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使用前需确认患儿无青霉素过敏史,可能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2、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常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感染。其抗菌谱较广,对部分耐药菌有效。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与含钙食物同服可能影响吸收。
3、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适用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等特殊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该药物具有组织浓度高、疗程短的特点。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患儿慎用。
4、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可用于百日咳、白喉等特殊感染的治疗,对青霉素过敏患儿可作为替代药物。肠溶制剂可减少胃酸破坏,但可能引起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避免与特非那定等药物联用。
5、克林霉素磷酸酯颗粒克林霉素磷酸酯颗粒适用于厌氧菌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等严重感染。该药物能有效穿透骨组织,使用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可能出现伪膜性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小儿使用抗菌素须严格遵医嘱,完成规定疗程。治疗期间家长应观察患儿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及排便情况。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3天无改善需复诊。日常注意饮食清淡,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就医。不同病原体感染需选择针对性抗菌素,普通病毒感染无须使用抗菌素治疗。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氧疗、祛痰止咳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冷空气刺激、气道高反应性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可选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抗生素。
2、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β2受体激动剂能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夜间症状明显者。严重发作时可考虑雾化吸入给药。
3、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泼尼松等口服制剂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激素使用需严格遵医嘱,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4、氧疗:
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要吸氧治疗。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4%-98%。严重呼吸衰竭需考虑无创通气支持。
5、祛痰止咳:
氨溴索等祛痰药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右美沙芬适用于干咳剧烈者。避免使用可待因等强效镇咳药,以免抑制排痰。
患病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温水稀释痰液。避免接触冷空气、烟雾等刺激因素。症状缓解后应逐步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口唇发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反复。
儿童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氧疗及家庭护理等方式缓解。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过敏原刺激、气道高反应性、免疫功能低下及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支原体感染推荐阿奇霉素。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2、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特布他林对β2受体选择性更高。严重发作时可采用异丙托溴铵联合用药,使用间隔需严格遵医嘱。
3、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泼尼松口服。长期反复发作需评估哮喘可能,必要时采用吸入性激素维持治疗。
4、氧疗支持:
血氧饱和度低于92%需给予湿化氧气,流量控制在1-2L/分钟。出现三凹征、紫绀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住院进行脉氧监测和血气分析。
5、家庭护理:
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通风2-3次。鼓励少量多次温水饮用,拍背排痰每日3-4次。避免接触冷空气、烟雾等刺激因素,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变化。
发作期应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类、蒸蛋,避免牛奶等易生痰食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瘦肉、新鲜果蔬摄入,补充维生素A、C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症状缓解后需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适度开展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喘息。夜间睡眠建议抬高床头30度,定期清洗更换床品减少尘螨接触。病程超过1周或出现发热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复诊。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