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臼和扭了筋的主要区别在于关节结构是否发生移位,脱臼指关节面完全或部分脱离正常位置,而扭了筋是韧带或肌腱的拉伸或撕裂。两者在症状表现、损伤机制及处理方式上均有明显差异。
1、损伤性质脱臼属于关节结构性损伤,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常伴随关节囊撕裂或周围韧带断裂。扭了筋属于软组织损伤,主要指韧带部分或完全撕裂,关节结构保持完整。脱臼通常需要专业手法复位,而扭伤多通过制动和康复训练恢复。
2、症状表现脱臼会出现关节明显畸形、活动完全受限、剧烈疼痛及迅速肿胀。扭伤表现为局部压痛、淤青、活动时疼痛加重但关节仍可部分活动。脱臼可能压迫神经血管导致远端麻木,扭伤极少出现此类并发症。
3、发生机制脱臼多由高能量外力直接作用于关节导致,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引发肩关节脱位。扭伤常因关节过度扭转或超限活动引起,如踝关节内翻造成外侧韧带损伤。脱臼常见于肩、肘、髋等大关节,扭伤好发于踝、腕等灵活性较高的关节。
4、影像学特征X线检查可明确显示脱臼的关节面移位情况,部分复杂脱臼需CT三维重建评估。扭伤在X线下无骨质异常,MRI能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程度和范围,对制定康复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5、处理原则脱臼需立即就医进行闭合复位,严重者需手术修复关节囊。扭伤急性期采用RICE原则处理,慢性反复扭伤可能需韧带重建。脱臼复位后需固定3周以上防止习惯性脱位,扭伤一般制动1-2周后逐步开始功能锻炼。
无论脱臼或扭伤,伤后48小时内应避免热敷、按摩及剧烈活动。恢复期间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关节稳定性训练有助于预防再损伤。若出现持续疼痛、关节松动或反复肿胀,应及时复查排除潜在骨折或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
腰扭伤后一般可以使用云南白药缓解症状。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情况。腰扭伤可能是肌肉拉伤、韧带损伤或小关节错位等原因引起,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云南白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对轻度腰扭伤引起的疼痛和肿胀有一定缓解作用。使用时可将药粉用酒或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或直接喷洒气雾剂于患处。需注意皮肤破损处禁止使用,过敏体质者需先小范围试用。
若腰扭伤伴随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或下肢麻木等症状,可能涉及腰椎间盘突出或骨折等严重情况,此时仅用云南白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腰扭伤后,应优先排除骨折风险,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腰扭伤后48小时内可冷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恢复。休息时选择硬板床,避免久坐久站。恢复期可进行适度腰部拉伸,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多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软组织修复。若症状超过一周未缓解,或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须立即就诊排查神经损伤。
腰扭了不敢直腰可通过卧床休息、冷热敷治疗、佩戴护腰、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腰扭伤通常由肌肉拉伤、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紊乱、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3天,选择硬板床采取仰卧位,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髋膝关节屈曲,减轻腰部压力。避免翻身或坐起等动作,防止加重肌肉痉挛。如厕时使用腰围保护,动作需缓慢。
2、冷热敷治疗损伤48小时内用冰袋隔毛巾冷敷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3次,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用热水袋或艾叶煎汤湿热敷,温度不超过50度避免烫伤。
3、佩戴护腰选择医用腰围固定腰椎,限制腰部过度活动。腰围需贴合腰椎生理曲度,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连续佩戴不超过2周。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卧床休息时解除避免肌肉萎缩。
4、药物治疗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炎症,盐酸乙哌立松片松弛肌肉,洛索洛芬钠贴剂局部镇痛。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和碳酸钙D3片改善骨代谢。
5、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采用超短波治疗消除深层炎症,超声波促进组织修复,中频电刺激缓解肌肉痉挛。恢复期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五点支撑法、臀桥运动等增强腰椎稳定性。
恢复期间避免提重物、久坐久站及突然扭转腰部,睡眠时侧卧屈膝减轻腰椎压力。日常可练习小燕飞动作强化腰背肌,坐姿保持腰部垫枕维持生理曲度。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多食用牛奶、鱼肉、西蓝花等食物。若3天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下肢麻木、排尿困难需立即就医,排除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等严重情况。
脚扭伤肿胀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脚扭伤通常由外力作用、关节稳定性差、运动姿势不当、韧带损伤、骨折等原因引起。
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损伤。休息制动是处理扭伤的首要措施,减少患肢负重可防止肿胀加剧。冷敷处理应在受伤后尽快进行,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肿胀处,每次不超过二十分钟,重复进行可减轻局部充血和疼痛。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均匀适中,既能减少出血又不会阻碍血液循环。抬高患肢时需使受伤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肿胀症状。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云南白药气雾剂,可外用喷洒缓解肿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症状。严重扭伤可能伴随韧带撕裂或骨折,需通过X光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必要时进行石膏固定或手术修复。康复期间可配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或红外线照射,促进组织修复。恢复后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脚扭伤后两周内应避免剧烈运动,穿着支撑性好的鞋子保护踝关节。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食物有助于组织修复。康复期间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泵运动,每天三组每组十五次,促进血液循环。若肿胀持续超过三天不缓解或出现皮肤青紫、剧烈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恢复运动时应佩戴护踝等防护装备,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准备。
脚扭伤后直接涂抹红花油可能加重肿胀,急性期应优先冰敷和制动。正确处理方式包括冰敷消肿、弹性绷带加压、抬高患肢、药物镇痛及后期热敷活血。
1、冰敷消肿:
扭伤后48小时内毛细血管破裂,红花油的活血作用可能加剧出血肿胀。应立即用冰袋隔毛巾冷敷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可有效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液渗出。冰敷需持续至肿胀不再发展。
2、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从足趾向踝关节螺旋式缠绕,压力需均匀适度。过度加压可能阻碍血液循环,包扎后需观察趾端颜色和温度。加压能限制关节异常活动,减少二次损伤风险。
3、抬高患肢:
将受伤脚踝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可与冰敷同步进行,每日累计抬高时间不少于12小时。该方法能显著缓解胀痛感,预防张力性水泡形成。
4、药物镇痛:
急性期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等缓解疼痛。红花油等活血药物应在肿胀消退后约72小时后使用,初期误用可能延长恢复周期。
5、热敷活血:
损伤72小时后转为热敷,可用40℃左右热毛巾每日敷3次,配合红花油轻柔按摩。此时毛细血管已修复,热力能加速淤血消散,但需避开皮肤破损处。
恢复期建议穿着高帮运动鞋提供踝部支撑,避免跳跃和旋转动作。每日可进行踝泵运动:平躺时脚尖交替向上勾和向下压,每组20次,促进淋巴回流。饮食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如鸡蛋、鱼肉、猕猴桃等,有助于韧带修复。若肿胀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皮下淤血扩散,需及时排查韧带撕裂或骨折可能。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