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面瘫

面瘫周围性和中枢性的区别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头颅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立体定向活检。

头颅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典型表现为均匀强化病灶。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标本,寻找肿瘤细胞或异常淋巴细胞,对软脑膜受累具有诊断价值。立体定向活检是在影像引导下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及分型,是确诊的金标准。

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复查。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什么是中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通常与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疾病有关,表现为持续性或发作性的灼烧感、刺痛感或电击样疼痛。这类疼痛可能出现在身体特定区域或广泛分布,常伴有感觉异常如触觉过敏或温度觉障碍。发病机制涉及神经传导通路异常、神经元过度兴奋及神经递质失衡。诊断需结合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结果,排除其他疼痛类型。

患者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如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或阿米替林片,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和心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梅尼埃病是中枢性眩晕吗?

梅尼埃病不是中枢性眩晕,而是属于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可能与内淋巴积水、免疫异常、耳蜗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闷胀感。

1、内淋巴积水

内淋巴积水是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内耳膜迷路中内淋巴液过多导致压力增高。这种情况可能由内淋巴囊吸收功能障碍或内淋巴分泌过多引起,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发作时需保持静卧避免摔倒,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减少内淋巴积液。

2、免疫异常

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影响内耳功能。这类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眩晕发作时可能伴随耳部充血感,免疫调节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

3、耳蜗微循环障碍

内耳血管痉挛或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导致毛细胞缺氧损伤。长期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患者眩晕发作前可能出现耳部压迫感,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4、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可能侵袭内耳神经结构。这类患者常有前驱感冒病史,眩晕发作时可能伴随低热,抗病毒治疗需在明确病原体后实施,临床常用阿昔洛韦片等药物。

5、遗传因素

约10%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内淋巴代谢。这类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早,眩晕发作频率较高,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目前尚无针对性基因治疗方法。

梅尼埃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咖啡因及酒精刺激。发作期应选择安静环境侧卧休息,间歇期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建议记录眩晕日记监测发作诱因,定期复查听力与前庭功能,若出现听力急剧下降或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需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注意心理调节,焦虑抑郁可能加重症状,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中枢神经系统是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整合和传递全身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1、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两大部分构成。大脑位于颅腔内,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其中端脑包含左右大脑半球,表面有沟回结构以增加表面积。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终止于腰椎区域,内部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负责信息处理,白质负责传导神经冲动。

2、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分管特定功能,如额叶与决策和运动控制相关,顶叶处理躯体感觉,颞叶参与听觉和记忆,枕叶主管视觉信息处理。脊髓通过脊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相连,完成反射弧活动并传导感觉和运动信号,例如膝跳反射无需大脑参与即可完成。

3、保护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多重保护,颅骨和脊柱形成骨性屏障,三层脑脊膜包裹神经组织,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循环起到缓冲和营养作用。血脑屏障由紧密连接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选择性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神经组织。

4、信息传递

神经元是基本功能单位,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电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多巴胺等在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完成神经元间信息交流。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远超神经元,承担支持、绝缘和免疫防御等功能。

5、病理关联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偏瘫、感觉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常见疾病包括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可引发脑膜刺激症状,脊髓损伤可能造成截瘫或四肢瘫。

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健康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头部外伤,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细胞维护,定期进行认知训练和肢体协调性锻炼可促进神经功能维持。出现持续头痛、肢体无力或意识障碍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系统病变。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体温调节中枢在哪里?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维持人体恒温的核心结构。体温调节机制主要依赖神经内分泌反馈、外周温度感受器信号整合、自主神经调控、行为性调节以及病理状态代偿等环节共同完成。

1. 神经内分泌反馈

下丘脑通过接收血液温度变化信号,刺激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细胞代谢率产热,肾上腺素则促进肌肉和肝脏分解糖原。这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构成基础体温维持的第一道防线。

2. 外周信号整合

皮肤中的冷热感受器将环境温度信息经脊髓丘脑束上传,与下丘脑内部温度信号进行比对。当体表与核心温度出现差异时,中枢会启动血管收缩或扩张反应,调节皮肤血流量可达正常值的20倍以上。

3. 自主神经调控

交感神经通过控制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副交感神经则支配汗腺分泌促进蒸发散热。这种双向调节能在环境温度骤变时,使体温波动幅度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4. 行为性调节

大脑皮层接收下丘脑发出的不适信号后,会驱动主动添减衣物、寻找阴凉或温暖环境等行为。实验显示当核心温度超过37.5摄氏度时,人体寻找凉爽环境的意愿会显著增强。

5. 病理代偿机制

发热时前列腺素E2作用于下丘脑使调定点上移,此时寒战产热与血管收缩同时发生。而中暑状态下中枢功能紊乱会导致汗腺关闭,这种失代偿可能使体温在30分钟内上升超过40摄氏度。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下丘脑节律功能稳定,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以支持汗液蒸发散热。高温环境下建议每20分钟补充1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寒冷环境中可通过手足按摩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当出现持续体温异常时,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下丘脑占位性病变等可能性,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早泄 鼻痈 丙酸血症 腹腔妊娠 腘窝囊肿 巴雷特食管 变异型心绞痛 创伤性脑出血 视网膜血管炎 急性冠脉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