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精神科

精神病治好了也是个废物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老人经常自言自语骂人是精神病吗?

老人经常自言自语骂人不一定是精神病,可能与孤独、认知功能下降、脑部病变或精神疾病等因素有关。需要结合具体表现和医学评估判断。

独居或缺乏社交的老人可能因长期孤独感出现自言自语行为,这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表现,常伴随情绪低落。轻度认知障碍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出现语言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但无攻击性。脑血管病变如脑萎缩或额叶损伤可能导致行为抑制功能受损,出现不受控的言语宣泄,这类情况多伴有记忆力减退或性格改变。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幻听、妄想等症状,导致与假想对象对话或咒骂,通常伴随思维紊乱和社会功能退化。器质性精神障碍如帕金森病伴发精神症状时,也可能出现病理性自言自语,这类情况需神经科与精神科联合诊疗。躁狂发作期患者因思维奔逸和情绪亢奋,会出现高声叫骂等言语失控表现。

建议家属记录老人症状发生频率和具体内容,观察是否伴随其他异常行为。可先到神经内科进行脑部CT或认知功能筛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转诊精神科。日常保持耐心沟通,避免直接纠正或指责,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帮助转移注意力。若确诊精神疾病,需严格按医嘱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精神病患者可以治愈吗?

精神病患者通过规范干预多数能达到临床治愈,但部分重症需长期管理。

精神病是一类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疾病,临床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且社会功能恢复。抑郁症、焦虑症等轻中度精神障碍患者,通过规范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多数可在数月到一年内显著改善症状。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需长期服用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液等抗精神病药物,结合社会技能训练,部分患者可实现症状控制并回归社会。

部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或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对药物反应不佳,需持续进行药物调整和康复训练。这类患者更需家庭支持与社区康复服务,通过职业训练等方式维持社会功能。遗传因素、脑器质性病变等生物学因素可能影响预后。

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治疗,家属需监督用药并创造稳定生活环境,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老年痴呆症是精神病吗??

老年痴呆症不属于精神病,而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精神病则涉及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等精神症状。老年痴呆症主要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类型。

老年痴呆症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脑内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纤维缠结,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近事遗忘、语言表达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定向力障碍、性格改变等症状。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情绪极端波动等精神症状,通常不伴有明显的脑组织器质性病变。

虽然老年痴呆症患者晚期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猜疑、攻击行为等,但这属于疾病继发症状,并非原发精神障碍。部分精神病患者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但这与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有本质区别。临床上通过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评估等手段可以明确区分这两种疾病。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提供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适当进行认知训练如拼图、简单计算等活动。建议定期陪同患者到神经内科复诊,遵医嘱使用多奈哌齐片、美金刚片等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注意居家安全防护,预防走失和跌倒等意外发生。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老年痴呆算是精神病患者么?

老年痴呆不属于精神病患者。老年痴呆一般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精神病通常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疾病,与老年痴呆的病因和症状有明显区别。

老年痴呆的病因主要与脑部神经细胞变性、脑内异常蛋白质沉积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语言障碍、定向力丧失等症状。精神病的病因多与遗传、环境刺激、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精神症状。老年痴呆患者通常没有自知力障碍,而精神病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虽然部分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易怒、多疑、攻击行为等,但这属于疾病进展期的伴随症状,并非原发性精神障碍。临床上对这类症状会进行对症治疗,但不会将患者归类为精神病患者。

老年痴呆患者需要家人给予更多关爱和照顾,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认知训练,遵医嘱服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多奈哌齐片、美金刚片、卡巴拉汀胶囊等。同时要注意预防走失、跌倒等意外发生,定期到医院神经内科复查病情。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恐惧症会变成精神病吗?

恐惧症一般不会变成精神病,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加重心理障碍。恐惧症属于焦虑障碍范畴,精神病则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本质差异。

恐惧症的核心特征是针对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过度恐惧,患者通常能意识到这种恐惧不合理,但无法自控。常见表现包括心悸、出汗、回避行为等,症状发作具有情境相关性。通过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配合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多数患者症状可获得显著改善。若长期回避恐惧源可能导致社会功能受损,但不会直接发展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以现实检验能力丧失为特征,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思维破裂、被害妄想等症状,与恐惧症的焦虑体验截然不同。虽然重度恐惧症可能合并抑郁发作,但转为精神病的概率极低。当恐惧症患者出现情感淡漠、逻辑混乱等反常表现时,需警惕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此时应进行精神检查与量表评估。

建议恐惧症患者尽早接受心理治疗,建立暴露练习计划,逐步接触恐惧源。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缓解急性焦虑,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家属应避免强化患者的回避行为,鼓励其坚持治疗。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或认知功能下降,需及时至精神科复诊评估。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热门标签

肝炎 黄斑前膜 结肠扭转 脑血管病 胆道蛔虫病 耳源性脑积水 化脓性眼内炎 胎儿宫内窘迫 淋巴瘤样丘疹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