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初级心肺复苏流程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输卵管检查流程及疼痛程度?

输卵管检查通常采用输卵管造影或超声检查,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多数为轻度不适。检查流程主要包括术前准备、造影剂注入、影像拍摄等步骤,疼痛感受与输卵管通畅度、个人耐受性等因素相关。

1、术前评估:

检查前需进行妇科检查排除急性炎症,月经干净后3-7天为最佳时间。医生会询问过敏史,要求检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部分医院可能要求提前完成血常规、白带常规等基础检查。

2、造影剂注入:

通过宫颈导管向宫腔注入含碘造影剂,过程中可能出现下腹酸胀感。造影剂推注阻力与输卵管阻塞程度相关,通畅者仅觉轻微腹胀,阻塞明显者可能产生痉挛性疼痛。

3、影像拍摄:

在X光或超声监视下观察造影剂流动,需配合变换体位。拍摄时保持静止可能加重不适感,单次检查通常拍摄3-5张影像,全程约15-20分钟。

4、术后观察:

检查后需留观30分钟以防过敏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医生会根据影像结果判断输卵管通畅度,双侧阻塞者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1-2小时。

5、疼痛管理:

对疼痛敏感者可提前使用解痉药物,检查后热敷下腹部有助于缓解痉挛。疼痛评分多在3分以下10分制,严重疼痛需警惕输卵管积水或盆腔粘连等病变。

检查后两周内避免盆浴和游泳,可适量饮用温红糖水促进造影剂代谢。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日常保持外阴清洁,下次月经前避免剧烈运动,输卵管轻度粘连者可通过跳绳等温和运动改善血液循环。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2018心肺复苏最新标准?

2018年心肺复苏最新标准主要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早期除颤和团队协作,关键更新包括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完全回弹及减少中断。

1、按压深度:

2018年标准将成人胸外按压深度从至少5厘米调整为5-6厘米,过浅无法有效产生血流,过深可能造成肋骨骨折。按压时需使用上半身力量垂直向下,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儿童按压深度改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厘米。

2、按压频率:

维持100-120次/分钟的按压频率,与自然心率接近。过快会导致按压深度不足,过慢则无法维持有效循环。可使用节拍器辅助节奏控制,团队复苏时应每2分钟轮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导致质量下降。

3、早期除颤:

发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应在3分钟内完成首次除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时无需中断按压,贴片后立即分析心律。双相波除颤能量成人选择120-200焦耳,儿童每公斤体重2-4焦耳。除颤后立即恢复按压,避免延迟。

4、通气比例:

未建立高级气道时保持30:2的按压通气比,建立气管插管后改为持续按压配合每分钟10次人工呼吸。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胸腔内压升高影响回心血量。施救者需接受正规培训确保开放气道手法正确。

5、团队协作:

多人复苏时需明确分工,指定按压者、通气者、除颤操作者和指挥者。每2分钟评估心律并轮换角色,通过计时器规范药物给予间隔。使用闭环沟通方式重复指令,记录关键时间节点和用药情况。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移除患者衣物暴露胸壁,在硬质平面上操作。按压间隙检查口腔异物但不超过10秒,怀疑颈椎损伤时采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复苏后注意保暖并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维持按压不中断。定期参加复训掌握更新要点,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公示操作流程。日常可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团队配合效率,关注国际复苏联盟每五年更新的指南内容。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2017最新心肺复苏步骤?

心肺复苏步骤主要包括判断意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持续循环五个关键环节。心肺复苏的核心操作有评估反应、启动急救系统、按压位置与手法、通气比例及循环评估。

1、判断意识:

施救者需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睁眼、呻吟等反应。确认无意识后立即指定他人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呼吸是否正常。如患者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需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2、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其侧,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肘伸直用上半身力量垂直下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时需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减少中断时间。

3、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注意清除口腔异物,怀疑颈椎损伤时改用推举下颌法。气道开放后观察胸廓起伏判断自主呼吸情况。

4、人工呼吸:

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可见胸廓抬起为有效。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避免过度通气。使用防护面膜时可进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5、持续循环:

每5个循环约2分钟重新评估脉搏和呼吸,未恢复自主循环需继续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时,在分析心律前需停止按压,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持续抢救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出现自主生命体征。

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施救。非专业人员可仅进行胸外按压,但持续通气能提高存活率。日常建议参加急救培训掌握正确手法,定期复习保持技能熟练度。抢救时保持冷静,按压深度与频率直接影响复苏效果,过度通气可能增加胃胀气风险。抢救后仍需送医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早期除颤是心室颤动患者存活的关键因素。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心肺复苏每分钟按压多少次?

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频率通常为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频率主要与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按压有效性、患者体型差异、施救者疲劳程度以及设备辅助情况等因素有关。

1、心脏骤停机制:

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丧失时,持续按压可维持约25%至30%的心输出量。频率低于100次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冠脉灌注压,超过120次则影响按压深度和回弹。

2、按压有效性:

有效按压需达到5至6厘米深度,频率过快易导致按压深度不足。2015年国际复苏指南强调按压中断时间应控制在10秒内,频率稳定有助于保持血流连续性。

3、患者体型差异:

儿童患者按压频率相同,但深度调整为胸廓前后径1/3。肥胖患者需增加按压力量以达到标准深度,但不应通过加快频率补偿。

4、施救者疲劳:

持续两分钟高质量按压后,施救者按压效率下降约20%。双人轮换时应在不中断节奏前提下完成交接,避免频率波动影响复苏效果。

5、设备辅助情况:

使用机械按压装置可精确维持100至120次/分钟频率。反馈装置能实时提示按压深度和频率偏差,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暴露患者胸部并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间隙让胸廓完全回弹,避免过度通气。每两分钟评估心律并轮换施救者,持续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未经培训者可遵循调度员指导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公共场所应优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日常加强心肺复苏模拟训练,掌握正确手法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区别?

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是两种不同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包含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主要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人工呼吸仅针对呼吸停止但仍有心跳的患者。

1、操作目标:

心肺复苏旨在通过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配合人工呼吸保障氧气供应,适用于心脏和呼吸同时停止的情况。人工呼吸仅针对自主呼吸消失但心跳尚存的患者,如溺水、触电导致的呼吸抑制。

2、技术要点:

心肺复苏需以100-120次/分钟频率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每30次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则需开放气道后,以每次1秒的速度向患者口鼻吹气,观察胸廓起伏。

3、适用场景:

心肺复苏适用于突发意识丧失、无脉搏无呼吸的心脏骤停患者。人工呼吸适用于药物过量、气道梗阻等单纯呼吸停止的情况,实施前需确认颈动脉搏动存在。

4、生理作用:

胸外按压通过机械挤压维持心脑血流灌注,人工呼吸提供氧气交换。单独人工呼吸无法解决心脏停跳导致的循环中断,两者协同才能实现有效的心肺功能替代。

5、实施顺序:

非专业人员遇到倒地患者时,应先判断意识和呼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专业急救人员可根据心电图结果决定是否需除颤,但均以持续胸外按压为基础。

掌握两种技术差异对急救至关重要,建议参加专业机构培训。日常可练习模拟人操作,注意按压时手臂垂直、用力均匀,人工呼吸避免过度通气。急救包应配备呼吸面罩以降低感染风险,公共场所需定期检查自动体外除颤器状态。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及时呼叫120并持续施救至专业人员到达。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气虚 丹毒 喷嚏 肠坏死 类鼻疽 手足口病 颚口线虫病 腹主动脉瘤 肾性尿崩症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