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肝昏迷抢救还是不抢救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病人心搏骤停抢救措施?

病人心搏骤停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人工气道建立、体外膜肺氧合等方式抢救。心搏骤停通常由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的第一步,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2、电除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除颤,尽早识别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并在3-5分钟内完成首次电击。电除颤能恢复心脏正常节律,提高抢救成功率。

3、药物治疗: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或使用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药物治疗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4、人工气道建立:通过气管插管或喉罩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气道通畅和有效通气。人工气道建立能提供稳定的氧气供应,防止缺氧性脑损伤。

5、体外膜肺氧合:在常规抢救无效时,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提供持续的体外循环支持。ECMO能替代心肺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时,需保持冷静,迅速评估病情,按照抢救流程有序进行。抢救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抢救措施。抢救成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老人用呼吸机抢救有用吗?

老人使用呼吸机抢救在特定情况下是有效的,呼吸机通过提供辅助通气帮助患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尤其适用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危急情况。呼吸机能够改善氧合、减轻呼吸肌疲劳、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但对于终末期疾病或不可逆的器官功能衰竭,呼吸机可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和家属意愿综合评估。

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呼吸机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呼吸机通过正压通气改善肺泡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条件。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可能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机可减轻呼吸肌负荷,改善通气功能,降低呼吸功耗,缓解症状,同时为药物治疗争取时间。

3、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常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通过提供机械通气支持,改善氧合,减少肺内分流,降低肺损伤,为抗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4、术后呼吸支持:老年患者在大型手术后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可提供术后呼吸支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终末期疾病:对于终末期疾病患者,如晚期癌症、不可逆的器官功能衰竭等,呼吸机可能无法改变疾病进程,需结合患者病情、预后及家属意愿,慎重评估是否使用呼吸机。

老年患者使用呼吸机抢救时,需结合具体病情、预后及家属意愿综合评估。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饮食上,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鸡蛋、鱼肉、粥类等,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运动方面,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或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糖尿病人晕倒如何抢救?

糖尿病人晕倒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糖、补充糖分、就医治疗等方式抢救。低血糖、高血糖、脱水、药物副作用、感染等原因可能导致晕倒。

1、保持通畅:立即检查患者呼吸和脉搏,确保呼吸道畅通。将患者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如有呕吐物,及时清理口腔。

2、监测血糖: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快速测量血糖水平。低血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高血糖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根据血糖值采取相应措施。

3、补充糖分:若血糖低于3.9mmol/L,立即给予含糖食物或饮料。可选择葡萄糖片、果汁、糖果等快速升糖食物。避免给予固体食物,以防误吸。

4、就医治疗:无论血糖高低,晕倒后都应尽快就医。医院可进行静脉输液、胰岛素注射等专业治疗。同时检查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5、预防措施:日常应规律监测血糖,按时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随身携带糖块或葡萄糖片,避免长时间空腹。注意饮食均衡,适度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适量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需避免空腹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姓名、病情、用药等信息。家人应学习急救知识,掌握低血糖处理方法。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疾病,有助于预防晕倒等突发情况。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癫痫发作抢救流程?

癫痫发作抢救流程可通过保持安全、防止受伤、记录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癫痫发作通常由脑部异常放电、脑损伤、遗传因素、感染、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保持安全: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需迅速将患者移至安全区域,远离尖锐物品、高温物体等危险源,避免二次伤害。确保周围环境宽敞,移除可能造成伤害的家具或物品。

2、防止受伤:在患者抽搐时,不要强行按住四肢,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可在患者头部下方垫软物,如枕头或衣物,防止头部撞击地面。避免将任何物品放入患者口中,以免阻塞呼吸道或造成牙齿损伤。

3、记录症状:观察并记录发作的持续时间、症状表现、是否有意识丧失等细节,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非常重要。若条件允许,可使用手机录像记录发作过程,以便医生更直观地了解病情。

4、及时就医: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短时间内多次发作,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注射液100mg/支、地西泮注射液10mg/支等,以控制症状。

5、后续护理: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处于意识模糊或疲劳状态,需让其侧卧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可给予少量温水,避免过度刺激。

癫痫发作后的护理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或瑜伽,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监测病情变化,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

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可通过及时就医、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脏康复等方式提高。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1、及时就医:心肌梗死抢救的关键在于尽早识别症状并迅速就医。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恶心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早期就医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2、药物治疗:在急救过程中,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300mg口服、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氯吡格雷75mg口服。这些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3、介入治疗:对于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常见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CABG则通过搭桥手术改善心肌供血。

4、心脏康复: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的重要环节。康复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力量训练、心理疏导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步恢复体力,降低复发风险。

5、生活方式调整: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戒烟、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定期体检等措施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提高长期生存率。

心肌梗死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心理护理同样重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腹茧症 胆管梗阻 慢性鼻炎 半月板变性 肾动脉狭窄 甲-髌综合症 过敏性血管炎 胃恶性淋巴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