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猝死病人在几分钟内抢救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窒息抢救新生儿有后遗症吗??

窒息抢救的新生儿可能有后遗症,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后遗症与窒息程度、抢救及时性及后续治疗密切相关。

轻度窒息的新生儿经及时抢救后,多数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这类患儿可能出现短暂肌张力低下或反应迟钝,但通常在数日内恢复。部分患儿存在轻微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现为运动能力或语言发育略落后于同龄儿童,但通过早期干预训练可逐步改善。轻度窒息的新生儿需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家长应密切观察其喂养、睡眠及反应能力。

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可能出现脑损伤相关后遗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后遗症,患儿可表现为智力障碍、癫痫发作或脑性瘫痪。部分患儿存在视听功能障碍,如听力减退或皮质盲。严重窒息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遗留慢性肺部疾病或肾功能异常。这类患儿需长期随访,在神经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及药物控制并发症。

新生儿窒息后应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6月龄前每1-2个月复查一次,1岁前每3个月评估一次。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肌张力、追视追听能力及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修复,适当进行抚触和被动操可改善肌张力。避免过度刺激患儿,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若发现异常运动模式或发育落后,应及时至儿童康复科就诊。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恶性心律失常如何抢救?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电除颤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抢救时首先要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脉搏,若无反应且无脉搏,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电除颤,这是抢救心室颤动的关键措施。若为其他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可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或普罗帕酮注射液。在抢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长期预防。

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后应住院观察,定期复查心电图,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严格遵医嘱用药。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回来会正常吗?

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后能否恢复正常需结合窒息程度和救治时机判断。多数及时救治的患儿可逐步恢复,少数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度窒息通常与宫内缺氧、产程异常或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相关,需长期随访评估发育状况。

及时进行规范复苏的新生儿,早期可能出现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等表现,随着脑水肿消退和缺氧损伤修复,多数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喂养能力及神经反射。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动态评估恢复进程。部分患儿需接受高压氧、营养神经药物等干预促进功能重建。

窒息时间超过5分钟或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儿,可能造成基底神经节、脑干等部位不可逆损伤。这类情况常伴随癫痫发作、视听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脑瘫、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的发生概率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分级直接相关,需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确脑损伤范围。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抬头、追视等里程碑发育指标,避免过度刺激或疲劳。喂养时选择小孔奶嘴防止呛咳,睡眠保持侧卧位减少误吸风险。按医嘱补充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避免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叠加损伤。每3个月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发现运动落后时及时开始物理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心脏骤停能抢救过来吗?

心脏骤停能否抢救成功取决于抢救时机和措施是否及时有效。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抢救成功率较高。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的有效方法,越早实施效果越好。抢救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在及时抢救后可以恢复自主循环和意识,但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未获得有效抢救,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损伤,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前存在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血症等情况,抢救难度更大。部分患者即使恢复自主循环,也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损伤导致死亡。

预防心脏骤停更为重要,冠心病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病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后需在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进行脑保护、维持循环稳定等治疗,康复期需根据情况进行心脏康复训练。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死抢救过来还有危险吗?

心肌梗死抢救成功后仍存在一定危险,需警惕再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即使血管再通治疗成功,坏死心肌的修复过程及后续康复管理仍直接影响预后。

心肌梗死抢救后1-3个月内属于高风险期。此阶段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新发血管病变,导致再梗死概率升高。部分患者因大面积心肌坏死可能出现心脏收缩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也可能突发,严重时可引发心源性猝死。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少数患者可能面临更复杂情况。合并糖尿病者血管内皮修复能力较差,易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既往有慢性肾病者对抗栓药物代谢异常,既可能因药物蓄积导致出血,也可能因清除过快影响抗栓效果。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室壁瘤等机械并发症虽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外科干预。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斑。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每周监测血压、心率3次以上。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建议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及冠状动脉CT评估血管情况,由心内科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咯血 额颞痴呆 黄斑前膜 淋巴管炎 胃酸过多 骨巨细胞瘤 甲状腺肿瘤 代谢性酸中毒 范科尼综合征 口腔扁平苔癣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