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感冒

小孩感冒咳嗽按摩哪里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经常按摩对身体好吗?

经常按摩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适度进行。按摩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压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1、缓解肌肉疲劳

按摩能放松紧张的肌肉组织,通过手法刺激加速乳酸代谢,缓解运动后或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导致的肌肉酸痛。针对腰背部、肩颈等易疲劳区域进行适度按摩,可预防肌肉僵硬和劳损。

2、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手法产生的机械压力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状态。对于久坐人群,规律按摩可降低下肢静脉淤血风险,但存在静脉曲张或血栓病史者应避免深层按压。

3、改善睡眠质量

轻柔的按摩刺激可促使人体分泌血清素和褪黑素,帮助调节生物钟。睡前进行头部或足底按摩对失眠有辅助改善作用,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神经兴奋。

4、减轻心理压力

按摩过程中产生的触觉刺激能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情绪。推荐采用缓慢的推拿手法配合深呼吸,但抑郁症患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5、调节神经功能

特定穴位按摩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内脏功能,如腹部按摩有助于胃肠蠕动。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需谨慎控制按摩力度和时间,避免诱发不适反应。

进行按摩时应注意选择正规机构及专业技师,避免在皮肤破损、急性炎症或骨折部位施力。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妇及骨质疏松人群需提前告知身体状况,采用轻柔手法。建议每周按摩不超过3次,单次时长控制在60分钟内,按摩后及时补充水分,配合适度拉伸运动可增强效果。如出现持续疼痛、淤青或头晕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支架后为什么不能按摩?

心脏支架术后通常不建议按摩,主要与支架术后抗凝治疗、血管内皮修复过程、按摩力度影响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支架植入后需避免外力压迫或剧烈刺激,以防支架移位、血栓形成或血管损伤。

1、抗凝治疗风险

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会抑制血液凝固功能。按摩过程中可能造成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深层组织按摩可能导致血肿。患者皮肤可能出现淤青且难以消退,严重时甚至引发内出血。

2、血管内皮修复

支架植入后的1-3个月是血管内皮细胞覆盖支架的关键期。按摩产生的机械压力可能干扰内皮化进程,导致支架部位血管壁修复延迟。外力挤压可能使未完全固定的支架发生微小位移,增加支架内再狭窄概率。

3、血流动力学改变

颈部、背部等部位按摩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影响心率血压。心脏支架患者多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流突然变化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特别是强力度按摩会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

4、斑块脱落风险

合并颈动脉或外周动脉斑块的患者,按摩时外力可能使不稳定斑块碎裂脱落。脱落的斑块随血流移动可能堵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引发脑梗死或肢体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脆弱,按摩挤压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5、术后感染隐患

经桡动脉穿刺路径的患者,手腕穿刺部位完全愈合需2-4周。按摩过程中接触穿刺瘢痕可能带入病原体,增加局部感染风险。免疫力较低的老年患者更需警惕菌血症等全身感染。

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如需放松,建议选择轻柔的肢体被动活动或热敷等安全方式。术后6个月内应避免推拿、刮痧等有创理疗,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与心脏超声,出现胸闷、穿刺处肿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保持低盐低脂,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血管修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或剧烈运动。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孩子退烧按摩哪些部位?

孩子退烧可通过按摩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天河水、涌泉穴等部位辅助缓解症状。发热多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按摩时需配合物理降温及药物干预。

1、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按摩该穴位有助于疏散风热。用拇指指腹轻柔按压3-5分钟,可配合薄荷油增强散热效果。该穴位刺激对风寒型发热效果更显著,若皮肤发红或孩子哭闹需立即停止。

2、曲池穴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按摩能清热解表。屈肘时找到穴位,用食指指节以画圈方式揉按,力度以孩子能耐受为宜。该穴位对胃肠型发热伴随呕吐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按摩前后可饮用少量温水。

3、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凹陷处,刺激此穴可调节体温中枢。采用掐揉结合的手法,每侧操作2-3分钟。该穴位对持续低热效果较好,但需避开皮肤破损处,体质虚弱者不宜过度刺激。

4、天河水

天河水指前臂内侧正中线,从腕横纹至肘横纹区域。用食指中指指腹快速推擦该线路200-300次,手法需轻快柔和。该手法适合各类型发热,推擦后可配合温水擦拭四肢加强退热效果。

5、涌泉穴

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按摩能引火下行。睡前用拇指按压该穴位5分钟,配合温水泡脚效果更佳。该穴位对阴虚发热伴手脚心热有改善作用,但足部有外伤或湿疹时禁用。

按摩退烧需注意保持环境温度适宜,每20分钟复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高热时,应及时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并就医明确发热原因。按摩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米汤,避免脱水。若孩子出现寒战、抽搐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停止按摩并急诊处理。家长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使用婴儿按摩油减少摩擦,单次按摩总时长建议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按摩风池可以预防什么病?

按摩风池穴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头痛、失眠、感冒、高血压等疾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适度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1、颈椎病

风池穴按摩能放松颈部肌肉,减轻颈椎压力,对长期伏案工作或低头族尤为适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促进颈部气血运行,延缓椎间盘退变,预防颈肩部僵硬疼痛。建议配合颈部热敷和适度活动增强效果。

2、头痛

风池穴与三叉神经分支相关联,按摩可缓解血管神经性头痛。对于紧张性头痛患者,指压该穴位能松弛枕部肌群,改善脑部供血。月经期头痛或偏头痛发作前期进行按摩效果更明显。

3、失眠

该穴位刺激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睡前轻柔按压有助于安定心神,改善入睡困难。与涌泉穴配合按摩能增强镇静效果,适合焦虑型失眠人群。

4、感冒

风池穴是祛风要穴,按摩可增强卫外功能。在受凉初期按压能缓解鼻塞流涕,预防风寒感冒发展。配合大椎穴艾灸可提升机体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概率。

5、高血压

适度刺激风池穴能调节血管紧张度,通过神经反射降低血压。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配合太冲穴按摩可平肝潜阳。但急性血压升高时需避免强力按压。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适度力度打圈按压,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为宜。注意保持指甲修剪圆钝,皮肤破损或高热期间不宜操作。孕妇及严重骨质疏松者需谨慎。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辨证使用,配合八段锦等养生功法效果更佳。长期坚持可调节整体机能状态,但出现明显症状仍需及时就医。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脾胃虚弱按摩哪里最有效?

脾胃虚弱可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内关穴等穴位缓解症状。脾胃虚弱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按摩该穴位有助于健脾和胃,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可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增强脾胃功能,缓解疲劳。

2、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按摩该穴位能够调和胃气,缓解胃脘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采用掌根顺时针揉按穴位,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饭后1小时按摩为宜,避免空腹操作。孕妇及腹部手术患者慎用此法。

3、脾俞穴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刺激该穴位可健脾益气,改善食欲减退、大便溏泄等脾虚症状。可用拇指指节或按摩棒点按穴位,配合艾灸效果更好。按摩时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4、胃俞穴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摩该穴位能和胃降逆,缓解胃痛、反酸等不适。建议采用俯卧位,让他人用掌根上下推按穴位区域。急性胃痛发作时可加强刺激力度,但需避开脊柱部位。

5、内关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和胃止呕,对脾胃虚弱伴失眠、心悸者尤为适用。可用拇指与食指捏按穴位,左右交替进行。晕车呕吐时按压此穴有即时缓解效果。

脾胃虚弱者除穴位按摩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少食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当食用山药、红枣、小米等健脾食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思虑。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治疗。按摩前应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温暖,力度以舒适为度,皮肤破损处禁止操作。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怀孕 跟腱断裂 骨髓移植 黑棘皮病 黄斑水肿 肩手综合征 食管良性肿瘤 脉络膜视网膜炎 成人肥厚性幽门狭窄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