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腹部触诊的内容有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心脏触诊区位置及顺序?

心脏触诊区主要包括心尖搏动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触诊顺序通常从心尖区开始,依次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1、心尖搏动区

心尖搏动区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约1厘米处,是心脏收缩时心尖撞击胸壁形成的搏动点。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触该区域,可感知心尖搏动的强度、范围和节律。心尖搏动异常可能提示左心室肥大、心肌病变或心脏位置异常。

2、肺动脉瓣区

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根部轻压该区域。正常状态下该区域无震颤感,若触及震颤可能提示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触诊需注意与呼吸运动区分,避免误判。

3、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触诊方法与肺动脉瓣区类似。该区域触及震颤可能提示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触诊时应对比左右两侧搏动差异,主动脉瓣病变常伴随颈动脉异常搏动,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主要评估主动脉瓣反流产生的异常血流。触诊时用指尖轻触可感知舒张期震颤,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该区域触诊需在患者屏气状态下进行,减少呼吸干扰。

5、三尖瓣区

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端偏左处,即第四五肋间胸骨左缘。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轻压该区域。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右心衰竭患者可能观察到颈静脉怒张与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心脏触诊是心血管系统检查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需保持环境温暖,患者体位舒适。触诊前应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皮肤,手法由轻到重逐步施压。发现异常搏动或震颤时,需结合听诊、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日常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饮食,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血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血常规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类细胞数量及形态来评估健康状况的基础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血常规的意义主要有筛查贫血、判断感染类型、评估凝血功能、辅助血液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

1、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反映血液携氧能力,数值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数值升高可能与慢性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关。需结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

2、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携氧蛋白,其浓度直接反映贫血程度。妊娠期女性、儿童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生理性降低,病理性降低常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等情况。数值异常升高需警惕脱水或骨髓增殖性疾病。

3、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免疫防御细胞,总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或白血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药物副作用相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或结核病。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数值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小板异常增多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排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继发于缺铁、感染等情况。

5、其他参数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区分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诊断疟疾、白血病等具有重要价值,异常细胞出现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血常规检查前应保持空腹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长期贫血患者可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感染期间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若出现持续异常指标,应及时就医完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专项检查,避免自行解读报告延误诊治。定期血常规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病管理。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腹部查体内容和步骤?

腹部查体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四个步骤,具体内容涉及腹部外形、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等评估。规范的腹部查体需按顺序进行,避免遗漏重要体征。

1、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对称,有无膨隆或凹陷,皮肤有无瘢痕、静脉曲张或皮疹。腹式呼吸运动是否正常,脐部形态有无异常。胃肠型及蠕动波的出现可能提示肠梗阻。视诊时应保持环境光线充足,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2、触诊

采用浅触诊和深触诊相结合的方式。浅触诊检查腹壁紧张度、表浅压痛及皮下结节;深触诊评估脏器大小形态,重点检查肝脾触诊、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触诊需从无痛区开始,动作轻柔,注意患者表情变化。发现包块需记录位置、大小、质地及活动度。

3、叩诊

通过叩诊判断脏器大小、腹腔积液及气体分布。肝脏叩诊可确定肝上界和肝下界,脾脏叩诊在左腋中线上进行。移动性浊音检查对腹水诊断有重要意义,鼓音区扩大可能提示肠胀气或气腹。叩诊力度应均匀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影响判断。

4、听诊

使用听诊器评估肠鸣音频率和性质,正常每分钟4-5次。肠鸣音亢进见于肠梗阻早期,减弱或消失提示肠麻痹。血管杂音检查主要在腹主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区域进行,收缩期杂音可能提示血管狭窄。听诊时间每象限不少于30秒。

5、特殊检查

包括墨菲征检查胆囊炎症,腰大肌试验判断阑尾炎,闭孔内肌试验评估盆腔病变。这些特殊体征检查需结合病史选择性进行。检查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阳性结果往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规范的腹部查体应按视、触、叩、听的固定顺序进行,避免因触诊后肠鸣音改变影响听诊结果。检查前应修剪指甲、温暖双手,向患者解释操作步骤以取得配合。发现异常体征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或普外科进一步诊治。完整准确的腹部查体对急腹症鉴别诊断和慢性腹部疾病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什么?

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小肠,其次是网膜、结肠、阑尾等组织。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类型中,小肠因活动度大且位置靠近腹壁薄弱区,最易成为疝内容物。

一、小肠

小肠作为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其游离度高的特性使其容易通过腹壁缺损部位。当腹内压增高时,肠管可能被推入疝囊形成可复性包块,表现为站立或咳嗽时腹股沟区膨出。若发生嵌顿,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需紧急手术处理。

二、网膜

大网膜是覆盖在肠管表面的脂肪组织,具有移动性和填充作用。在腹壁存在薄弱点时,网膜常随腹腔压力变化进入疝囊,形成柔软无压痛的包块。网膜疝较少发生嵌顿,但反复脱出可能导致网膜粘连,需通过疝修补术治疗。

三、结肠

乙状结肠和盲肠因解剖位置固定性较差,在腹股沟疝或切口疝中可能成为疝内容物。结肠疝易发生血运障碍,表现为包块不可回纳伴排便异常,需警惕绞窄性坏死风险。老年便秘患者因长期腹压增高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四、阑尾

阑尾位于盲肠末端,在右侧腹股沟疝中可能滑入疝囊形成特殊类型疝。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包块合并压痛,需与阑尾炎鉴别。此类疝内容物虽少见,但嵌顿时可能引发化脓性感染,需行疝修补联合阑尾切除术。

五、膀胱

部分滑动性疝可能包含膀胱壁,多见于长期慢性腹压增高的老年患者。表现为排尿时疝囊增大,可能合并尿频、尿急症状。术前影像学评估可明确诊断,需采用无张力修补术避免损伤泌尿系统。

发现疝内容物脱出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减少增加腹压的行为如长时间屏气用力。建议选择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腹腔负荷。若出现包块突然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呕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嵌顿风险。日常可穿戴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仍需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尿常规查什么内容?

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亚硝酸盐、尿维生素C等指标。尿常规检查有助于筛查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胆疾病等。

1、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至琥珀色,颜色深浅与尿量及尿色素含量有关。尿液颜色异常可能提示疾病,如血尿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胆红素尿呈深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2、尿液透明度

新鲜尿液通常清澈透明。尿液浑浊可能由尿路感染、结晶尿、乳糜尿等引起。尿液放置后可能出现轻微浑浊,属于正常现象。

3、尿比重

尿比重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值为1.015-1.025。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衰竭等。

4、尿蛋白

正常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低。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也可能由发热、剧烈运动等生理因素引起。

5、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阳性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能由肾性糖尿、妊娠等引起。尿糖检测可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之一。

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女性应避开月经期。留取中段尿,避免污染。检查结果异常时,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饮水,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脑瘫 体癣 淋巴结炎 食管息肉 慢性附件炎 老年痴呆症 细菌性肝脓肿 外伤性白内障 慢性萎缩性胃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