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疹子消退顺序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病毒疹子一般几天下去?

病毒疹一般7-14天消退,具体时间与病毒类型、免疫状态、皮疹严重程度、是否合并感染、治疗干预等因素相关。

病毒疹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表现,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出现病程延长。典型病毒疹初期表现为红色斑丘疹,可能伴随低热或瘙痒,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5天达到高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助于加速恢复,避免抓挠可预防继发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疹子持续3周以上,若伴随高热不退、脓性分泌物或淋巴结肿大需警惕并发症。水痘病毒引起的疹子会经历丘疹、水疱、结痂阶段,全程约2-3周。麻疹病毒疹多从耳后开始蔓延,退疹时会有糠秕样脱屑。手足口病病毒疹常见于口腔和四肢末端,通常1周内消退。

病毒疹期间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室温保持在22-25℃为宜。饮食宜选择绿豆粥、冬瓜汤等清热食物,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草莓,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心脏触诊区位置及顺序?

心脏触诊区主要包括心尖搏动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触诊顺序通常从心尖区开始,依次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1、心尖搏动区

心尖搏动区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约1厘米处,是心脏收缩时心尖撞击胸壁形成的搏动点。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触该区域,可感知心尖搏动的强度、范围和节律。心尖搏动异常可能提示左心室肥大、心肌病变或心脏位置异常。

2、肺动脉瓣区

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根部轻压该区域。正常状态下该区域无震颤感,若触及震颤可能提示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触诊需注意与呼吸运动区分,避免误判。

3、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触诊方法与肺动脉瓣区类似。该区域触及震颤可能提示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触诊时应对比左右两侧搏动差异,主动脉瓣病变常伴随颈动脉异常搏动,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主要评估主动脉瓣反流产生的异常血流。触诊时用指尖轻触可感知舒张期震颤,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该区域触诊需在患者屏气状态下进行,减少呼吸干扰。

5、三尖瓣区

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端偏左处,即第四五肋间胸骨左缘。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轻压该区域。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右心衰竭患者可能观察到颈静脉怒张与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心脏触诊是心血管系统检查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需保持环境温暖,患者体位舒适。触诊前应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皮肤,手法由轻到重逐步施压。发现异常搏动或震颤时,需结合听诊、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日常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饮食,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荨麻疹消退最快的方法?

荨麻疹消退最快的方法主要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局部冷敷和避免诱因。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风团,伴有瘙痒,严重时可引起血管性水肿。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能够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缓解瘙痒和风团。常用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这些药物起效较快,通常在服药后30分钟到1小时内即可缓解症状。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抗组胺药物以控制症状。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症状严重或对抗组胺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够快速控制荨麻疹的急性发作。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副作用,通常建议短期使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来减轻症状。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和奥马珠单抗。免疫抑制剂需要在医生严格监督下使用,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4、局部冷敷

局部冷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暂时缓解瘙痒和减轻风团。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用时可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敷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冷敷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但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快速缓解不适。

5、避免诱因

识别并避免诱发因素是预防荨麻疹复发的重要措施。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原、药物、感染、物理刺激和精神压力等。患者应记录症状发作的时间、环境和饮食情况,帮助医生确定可能的诱因。对于已知过敏原,应严格避免接触。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也有助于减少发作。

荨麻疹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和感染。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饮食上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已知过敏食物。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刺激皮肤。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洗浴用品。如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心脏瓣膜听诊部位及顺序?

心脏瓣膜听诊通常按照主动脉瓣区、肺动脉瓣区、二尖瓣区、三尖瓣区的顺序进行,主要听诊部位包括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心尖搏动最强点、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规范的听诊顺序有助于准确识别心脏杂音及瓣膜功能异常。

1、主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是主动脉瓣听诊的常规位置。该区域可闻及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产生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或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听诊时需注意杂音强度、传导方向及与呼吸周期的关系,典型主动脉瓣狭窄杂音可向颈部传导。

2、肺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对应肺动脉瓣听诊区。肺动脉高压时可在此处闻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出现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儿童及青少年在此区域听到生理性杂音较为常见,需结合临床判断。

3、二尖瓣区

即心尖搏动最强点通常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是二尖瓣听诊的关键部位。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局限于此区域,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可向左腋下传导。听诊时建议患者取左侧卧位更易捕捉微弱杂音。

4、三尖瓣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三尖瓣病变的杂音在此处最清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可随吸气增强,与二尖瓣杂音鉴别的重要特征。严重三尖瓣反流时可能观察到颈静脉怒张和肝脏搏动等伴随体征。

5、附加听诊区

部分特殊情况需扩展听诊范围,如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有助于发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舒张期杂音。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还需在背部或锁骨下区域进行补充听诊,以全面评估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

规范的听诊操作应遵循从心底到心尖、由右至左的系统顺序,每个瓣膜区至少听诊一个完整心动周期。建议在安静环境中使用钟型及膜型听诊器交替检查,配合呼吸变化及体位调整以提高检出率。对于疑似瓣膜病变者,需结合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注意监测有无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代偿表现,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盐饮食。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疹子出来了为何还发烧?

疹子出来后仍发烧可能与病毒未完全清除、继发感染、免疫反应持续、药物热、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需结合具体病因判断。

1. 病毒未完全清除

部分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幼儿急疹,发热期与出疹期存在重叠。病毒在体内复制尚未被免疫系统完全抑制时,即使皮肤出现疹子,体温调节中枢仍可能受炎症介质刺激导致持续发热。此时需继续观察体温变化,保持水分摄入。

2. 继发感染

出疹期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并发细菌感染如脓疱疮。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会引发新一轮发热,通常伴随疹子化脓、疼痛加剧。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可能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治疗。

3. 免疫反应持续

机体对抗病毒时产生的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可能持续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种情况多见于免疫系统较活跃的儿童,发热程度较前减轻但未完全消退,可配合物理降温处理。

4. 药物热

部分患儿在出疹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或抗生素后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表现为用药后72小时内体温再度升高,但疹子逐渐消退。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换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5. 其他并发症

麻疹等疾病可能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情况,表现为高热不退伴意识改变、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进行胸部X光或脑脊液检查,严重者需住院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出疹伴发热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导致感染。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室温维持在24-26℃为宜。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果蔬为主,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皮肤修复。若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急诊处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哺乳频率以维持体液平衡。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色素痣 腹股沟疝 颅咽管瘤 人格障碍 染色体异常 口腔尖锐湿疣 短暂性滑膜炎 软骨样汗管瘤 盆腔脂肪增多症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