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婴儿发热怎么办怎么降温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发烧怎么降温最快?

小孩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及时就医等方式快速降温。发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较为适宜。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物理降温适合体温低于38.5摄氏度的患儿,操作时注意观察孩子反应。

2、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患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两种药物均需按体重计算剂量,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避免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用药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

3、补充水分

发烧时体内水分蒸发加快,需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观察尿量可判断补水是否充足,婴幼儿每4-6小时应有尿布湿润。脱水表现为囟门凹陷、哭时无泪、尿量减少等症状。

4、调节环境温度

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穿着纯棉单衣,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夏季可使用空调降温,但避免冷风直吹。冬季取暖时注意定时通风,维持空气新鲜流通。环境过热会加重体温升高,过冷可能诱发寒战。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伴有抽搐、皮疹、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需急诊处理。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患儿发热应及早就诊。医生会根据血常规等检查判断感染类型,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发热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记录体温曲线供医生参考。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退热药,但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恢复免疫力,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孩发热物理降温的方法?

小孩发热可通过温水擦浴、减少衣物、调节室温、多饮温水、使用退热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发热多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等引起,体温未超过38.5℃时优先考虑物理干预。

1、温水擦浴

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轻柔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每次擦浴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重复进行需间隔30分钟以上。

2、减少衣物

脱去过多衣物保留单层棉质内衣,促进体表散热。注意保持手脚温暖,若出现寒战需适当覆盖薄毯。避免包裹过严导致热量蓄积,同时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3、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直吹。定时开窗通风维持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60%有助于汗液蒸发。夜间睡眠时可适当调低1-2℃。

4、多饮温水

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计算。适当增加西瓜汁、米汤等流质食物,既能补充水分又可促进排尿散热。

5、使用退热贴

将退热贴敷于额头或太阳穴,凝胶层通过汽化吸热降低局部温度。每4-6小时更换一次,皮肤过敏者应停用。配合其他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更佳。

物理降温期间需每小时监测体温,若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体温超过39℃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保持清淡饮食如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发热期间暂停剧烈活动,保证充足休息。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排尿量,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着凉。物理降温无效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宝宝发烧用什么降温?

宝宝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处理,常用退烧药物有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退热栓等。发热多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建议家长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是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使用32-34℃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同时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促进散热。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或服药后辅助退热的情况。

2、布洛芬混悬液

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对高热效果显著。该药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餐后服用。蚕豆病患儿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药间隔需保持6-8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家长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使用专用量具给药。

3、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实现退热。该药胃肠刺激小,但过量可能造成肝损伤。早产儿及新生儿使用前需咨询黄疸患儿慎用。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5次。家长应注意不同剂型的浓度差异,避免混淆使用。

4、小儿退热栓

小儿退热栓适用于呕吐或拒服药物的情况,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发挥药效。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栓剂尖端朝内轻轻推入肛门2-3厘米。腹泻患儿不宜使用,用药后可能出现肛门刺激感。该剂型起效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严重脱水患儿需谨慎使用。家长应注意保存温度不超过20℃。

5、其他措施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有助于维持水盐平衡。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发热期间宜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体温正常24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就医时提供详细病史。退热治疗同时需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反复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需及时就诊。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用品。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密切观察有无皮疹、关节肿痛等异常表现,警惕川崎病等特殊疾病可能。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物理降温的方法主要有温水擦浴、冰袋冷敷、酒精擦浴、降低环境温度、补充水分等。

1、温水擦浴

使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擦拭大血管流经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刺激皮肤,擦拭时避开心前区及足底。婴幼儿及老年人需控制室温在25℃左右进行,擦拭后及时擦干皮肤防止受凉。

2、冰袋冷敷

将冰块装入专用冰袋或密封袋,外包薄毛巾置于前额、颈部两侧等部位,每次冷敷不超过30分钟。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苍白或青紫需立即停止。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避免冻伤发生。

3、酒精擦浴

30%-50%酒精溶液擦拭四肢及背部,利用酒精快速挥发特性促进散热。禁止用于面部、会阴及胸腹部,酒精过敏者禁用。儿童皮肤薄嫩易吸收酒精,新生儿及婴幼儿不宜采用此法。

4、降低环境温度

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调节室温至24-26℃为宜。高热患者可减少被褥覆盖,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直接对着风扇或空调出风口,防止寒战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

5、补充水分

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发热时呼吸加快及出汗导致水分丢失增多,及时补液可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实施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超过38.5℃或出现寒战、意识改变应及时就医。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弹性、尿量等脱水指征,糖尿病患者慎用酒精擦浴。可配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物理降温仅为对症处理,需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儿童高烧的物理降温方法?

儿童高烧可通过温水擦浴、冰袋冷敷、调节室温、补充水分、减少衣物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高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温水擦浴

使用32-34摄氏度的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儿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温水蒸发可带走体表热量,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擦拭后及时擦干身体,防止受凉加重症状。重复进行可维持降温效果,单次持续10-15分钟为宜。

2、冰袋冷敷

将冰块包裹于干毛巾中,置于儿童前额或腋下等部位。冰袋与皮肤之间需隔一层棉布,避免局部冻伤。单次冷敷不超过20分钟,间隔1小时后可重复进行。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出现苍白或青紫需立即停止。

3、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时,避免冷风直吹患儿。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确保环境凉爽舒适。过热环境会阻碍散热,过冷可能引发寒战产热。

4、补充水分

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10-15分钟补充50-100毫升液体,维持尿量正常。水分不足会影响汗液蒸发散热,脱水可能加重发热。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冰镇饮品刺激胃肠。

5、减少衣物

去除过多衣物被褥,选择透气棉质单衣。覆盖过厚会阻碍热量散发,但需注意避免裸露皮肤导致寒战。足部可穿薄袜保暖,其他部位保持自然散热状态。监测体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厚度。

物理降温期间需每小时监测体温,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高热,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避免剧烈活动加重体能消耗,保证充足休息有助于恢复。物理降温仅为辅助措施,病因治疗仍需遵医嘱进行。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骨结核 胆管肿瘤 乳房肿块 朊蛋白病 股骨干骨折 睑板腺囊肿 升主动脉瘤 继发性腹膜炎 导管内乳头状瘤 恶性血管内皮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