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目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主要包括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五个步骤。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及时正确实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

1、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无反应,立即检查呼吸,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时间不超过10秒。确认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

2、呼救

大声呼救并指定他人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如现场无人协助,施救者应在开始心肺复苏后尽快自行拨打急救电话,开启免提功能保持通话。

3、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重叠,十指相扣,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中断。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骨,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注意清除口腔可见异物,但不可盲目用手指探查。

5、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观察胸廓抬起。连续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潮气量以可见胸廓起伏为宜。如不愿或不能进行人工呼吸,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持续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施救者每2分钟轮换一次以避免疲劳。日常建议参加正规急救培训掌握标准操作,定期复习巩固技能。公共场所应熟悉自动体外除颤器位置,心脏骤停抢救需争分夺秒,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配合除颤可大幅提高生存率。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急救常识心肺复苏怎么做?

心肺复苏可通过判断环境安全、呼叫急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方式实施。心肺骤停通常由心脏疾病、窒息、触电、溺水、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1、判断环境安全

施救前需快速确认现场无坍塌、火灾、漏电等危险。将患者转移至平坦坚硬地面,避免在软床或沙发等不稳定平面操作。移除患者颈部及胸部的束缚物,确保施救空间充足。

2、呼叫急救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启扬声器模式,清晰报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和事发地点。若现场有他人,应指定专人联系急救系统并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持续保持与急救人员的沟通直至专业救援到达。

3、胸外按压

将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垂直向下按压,深度需达到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时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对于疑似颈椎损伤者改用推举下颌法。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可见异物可用手指侧向勾出。

5、人工呼吸

捏紧患者鼻翼,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严患者口唇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每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使用防护面罩可降低感染风险,若不愿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直至专业医疗人员接手。未经培训者应在急救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点保持高质量胸外按压。日常应学习正规急救课程,定期复训巩固技能。家庭及公共场所建议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能在黄金4分钟内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注意急救过程中避免过度搬动患者颈部,儿童与成人按压手法存在差异需特别注意。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心肺复苏的方法有哪些?

心肺复苏的方法主要有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开放气道、药物治疗等。

1、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通过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下半部,帮助维持血液循环。操作时需将手掌根部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重叠其上,双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需达到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断,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胸外按压可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基础血流灌注,为后续抢救争取时间。

2、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通过口对口或使用呼吸面罩向患者肺部输送氧气。操作前需确保气道开放,捏住患者鼻孔,用嘴完全包住其口部吹气。每次吹气持续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需按30:2的比例交替进行。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能补充患者血氧含量,防止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损伤。

3、自动体外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识别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的便携设备。发现患者意识丧失且无正常呼吸时,应立即获取AED并开启电源。按照设备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裸露胸部相应位置。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电击后需立即继续胸外按压。早期使用AED可显著提高室颤患者的存活率。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解除舌后坠导致的气道梗阻。操作时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骨,使头部后仰至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对于疑似颈椎损伤者需采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是保证人工呼吸有效的前提,需在每次人工呼吸前检查气道通畅情况。

5、药物治疗

专业急救人员可静脉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外周血管阻力,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或室速。给药需在持续心肺复苏基础上进行,通过骨髓腔或中心静脉通路确保药物快速起效。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高级生命支持流程,由医疗专业人员判断实施。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注意环境安全,避免移动患者颈部。按压过程中可能发生肋骨骨折,但不应因此中断抢救。抢救持续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日常应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正确手法。公共场所应熟悉AED存放位置,家庭中有心脏病史者可考虑配备家用AED。抢救后患者仍需送医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病因治疗。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心肺复苏颈动脉定位?

心肺复苏时颈动脉定位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认。颈动脉定位方法主要有触摸位置、触摸手法、检查时间、注意事项、替代方法。

1、触摸位置

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定位时需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喉结水平,向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滑动约2-3厘米。成人颈动脉较粗大,搏动明显,但肥胖或颈部较短者可能难以触及。定位时避免过度按压,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导致反射性心跳减慢。

2、触摸手法

应采用指腹轻轻按压的方式触摸,避免用指尖掐压。施救者手指需保持温暖,寒冷可能导致误判。对于婴幼儿,因颈部较短且血管细小,建议用食指单指触摸。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触摸时需保持患者头部后仰,确保气道开放状态。

3、检查时间

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在心脏骤停初期,可能出现微弱而不规则的搏动,容易造成误判。对于非专业人员,如无法快速确认搏动,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检查时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综合判断呼吸状况。

4、注意事项

颈动脉定位时需避免双侧同时按压,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对于颈部外伤患者,应改用其他动脉评估。老年人动脉硬化可能导致搏动减弱,需仔细辨别。施救者自身脉搏过强时,可能将自身脉搏误认为患者搏动,需注意区分。潮湿或油腻的皮肤可能影响触感判断。

5、替代方法

当颈动脉难以定位时,可改用股动脉或桡动脉评估。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搏动较明显但检查不便。桡动脉定位快速但可靠性较低。现代急救指南强调,对于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的患者,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不必过度纠结动脉搏动判断。

心肺复苏过程中,正确的颈动脉定位能提高抢救效率,但不应因反复确认而延误抢救。施救者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度。日常生活中应了解基础生命支持知识,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抢救后应及时记录事件经过,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术后平卧6小时目的?

术后平卧6小时的主要目的是预防麻醉后并发症和促进伤口恢复。该措施主要针对全麻或腰麻患者,通过体位控制减少脑脊液外漏、降低颅内压波动、避免呕吐物误吸,同时有助于稳定血压和减少伤口出血风险。

全麻手术后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反应,平卧位配合头偏向一侧可有效防止误吸。麻醉药物代谢过程中,体位突然改变可能诱发循环系统不稳定,平卧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脊柱麻醉后脑脊液压力尚未恢复,过早坐起可能导致低颅压性头痛。部分手术如眼科、神经外科需严格保持头部固定体位,平卧是基础要求。腹部手术后平卧可减轻切口张力,降低缝线断裂概率。

部分特殊手术如甲状腺切除术后需半卧位,此时平卧反会增加颈部切口出血风险。下肢骨科手术后需抬高患肢,完全平卧可能影响静脉回流。胸腔手术后患者常需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功能恢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需持续膀胱冲洗,平卧位可能影响引流效果。心脏手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可能需调整床头高度。

术后体位管理需严格遵循医嘱,医护人员会根据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除保持体位外,术后6小时内需禁食禁水、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引流液性状,家属应协助记录尿量并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如出现剧烈头痛、切口渗血、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须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肺损伤 性功能障碍 间质性肾炎 糖尿病前期 暴露性角膜炎 后发性白内障 十二指肠溃疡 绝经后骨质疏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