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肝病科 > 肝硬化

肝硬化失代偿期什么意思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能自愈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愈,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常见干预方式包括激素调节、止血药物、子宫内膜修复、中医调理及手术治疗。

1、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出血可通过孕激素、雌激素等药物调节月经周期。常用药物包括黄体酮胶囊、戊酸雌二醇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以重建正常激素水平,同时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2、止血药物:

急性出血期可使用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抗纤溶药物控制出血量。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发挥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疗程。

3、子宫内膜修复:

对于子宫内膜过薄或修复障碍导致的出血,可采用维生素E、生长因子等促进内膜再生。同时需排查是否存在宫腔粘连等器质性问题,必要时配合宫腔镜检查。

4、中医调理:

气血两虚型可服用归脾汤加减,血热型适用清热固经汤。中医治疗需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改善子宫血液循环。

5、手术治疗:

顽固性出血或疑似器质性疾病时需行诊刮术或宫腔镜下内膜切除术。40岁以上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子宫内膜消融术等根治性方案,术后需预防宫腔粘连。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情绪波动。饮食宜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等,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及出血量变化,每3-6个月复查妇科超声。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体重下降5%-10%可显著改善内分泌状态。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妇科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何症状?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典型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非经期出血以及伴随贫血症状。

1、周期紊乱:

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或超过35天,甚至数月不来月经。这种不规则出血与卵巢排卵功能障碍直接相关,可能表现为无排卵性出血或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周期缩短。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频发与稀发交替出现的现象。

2、经期延长:

单次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严重者可持续2-3周。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法同步脱落,导致修复与脱落不同步。长期经期延长容易引发继发性感染和贫血。

3、经量异常:

包括月经过多和过少两种情况。月经过多表现为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或排出大量血块;月经过少则呈现点滴状出血。出血量与子宫内膜增生程度、血管脆性改变有关。

4、非经期出血:

两次正常月经间出现突破性出血,量少呈褐色或鲜红色。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雌激素波动导致子宫内膜部分脱落。这种出血可能持续数天至十余天不等。

5、贫血症状:

长期失血会导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表现,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血红蛋白低于60克每升需紧急处理。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经期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体重指数超过24需控制体重,肥胖会加重内分泌紊乱。记录月经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出血模式,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久复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具体时间与出血控制情况、治疗方案调整需求、合并症管理、激素水平波动及个体恢复差异有关。

1、出血控制:

初次治疗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可延长至6个月复查。若持续存在不规则出血,需缩短至1-3个月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

2、方案调整:

采用激素治疗的患者,需在用药1-3个月后复查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受体反应。口服避孕药调整周期或孕激素撤退性出血后,建议2-3个月复诊。

3、合并症管理:

合并贫血者需每1-2个月监测血红蛋白,直至恢复正常。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同步复查相关内分泌指标。

4、激素波动:

围绝经期患者因雌激素水平不稳定,建议每3个月复查FSH和子宫内膜情况。青春期患者需观察月经周期建立是否规律。

5、个体差异:

肥胖患者代谢激素速度较快,复查间隔缩短1-2个月。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者需每3个月行超声检查。

日常需保持月经日记记录出血模式,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适度进行瑜伽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维持体重指数在18.5-23.9范围内有助于激素平衡。出现突发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超过10天应立即就医。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怎么治?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外科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心肌炎症、代谢异常、电解质紊乱及家族遗传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用于控制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利尿剂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导管消融:

针对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可破坏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该微创手术通过股静脉插入导管,定位病灶后释放射频能量,成功率约60-80%,术后需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

3、植入式除颤器:

对于高危猝死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实时监测并自动电击终止恶性心律失常。该装置需每5-8年更换电池,术后避免接触强磁场,定期检测设备工作状态。

4、外科手术: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或右室游离壁切除术。移植手术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术后1年存活率超过85%。心室部分切除术能消除心律失常基质,但可能影响右心功能。

5、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项目,推荐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戒烟并控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情绪管理可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风险。

患者应每日监测脉搏并记录不适症状,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冬季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诱发心肌炎,外出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情和用药信息。建议家属学习心肺复苏术,家中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补充辅酶Q10和Omega-3脂肪酸可能有益心肌代谢。心理支持小组有助于改善疾病应对能力,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轻夜间心悸症状。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大脑突然失去意识几秒就好了?

短暂意识丧失可能由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小发作或低血糖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诱因和伴随症状判断病因。

1、体位性低血压:

快速起身时血压骤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表现为眼前发黑、头晕后短暂意识丧失。常见于脱水、长期卧床或服用降压药物者。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增加水和电解质摄入,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2、心律失常:

心脏节律异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心输出量骤减引发脑缺血。常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需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严重者可能需要心脏起搏器治疗。

3、短暂性脑缺血:

脑血管暂时性血流中断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可能伴有单侧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4、癫痫小发作:

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意识中断,典型表现为突然动作停滞、目光呆滞。脑电图检查可确诊,常用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需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5、低血糖反应:

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脑功能障碍,常见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量。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可缓解,反复发作者需调整降糖方案,外出随身携带糖果应急。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空腹或剧烈体位变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发作时记录具体情境和伴随症状。驾驶或高空作业前确保身体状况稳定,反复出现意识丧失应及时进行头颅CT、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基础疾病和常用药物信息。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虚脱 高弓足 类鼻疽 胆道感染 慢性泪腺炎 肠系膜裂孔疝 皮下T细胞淋巴瘤 非器质性性交疼痛 透明细胞汗腺腺瘤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