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脑梗塞

脑梗塞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止血药物应用及准备内镜治疗。

1、保持气道:

患者取侧卧位防止误吸,清除口腔分泌物。大量呕血时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避免血液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建立通道:

迅速开通两条大静脉通路,首选肘正中静脉或颈内静脉。快速输注晶体液扩容,必要时输注血浆代用品。抽血交叉配型备血,血红蛋白低于70g/L需考虑输血治疗。

3、监测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变化,每15分钟记录一次。特别注意休克早期表现如脉压差缩小、皮肤湿冷。准确记录呕血与黑便的性状、次数及总量,评估出血程度。

4、药物止血:

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降低门脉压力。凝血功能障碍者可静脉补充维生素K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5、内镜准备:

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6小时内完成急诊胃镜检查。术前禁食禁水,备好止血夹、硬化剂等器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需做好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准备。

急救处理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尝试少量冷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恢复期避免粗糙、辛辣食物及非甾体抗炎药,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贫血改善情况,出院后继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4-8周。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需立即返院。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措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耳道清洁、避免耳部受压、合理使用药物、调整饮食结构以及观察病情变化。

1、清洁耳道: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耳道皮肤。每日清洁2-3次,操作前需彻底洗手。禁止自行使用挖耳勺等工具深入耳道,以免造成鼓膜穿孔或感染扩散。若分泌物较多或粘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2、体位管理:

睡眠时采取患侧卧位,利于脓液自然引流。避免压迫患耳,枕头高度需适中。坐立时保持头部直立姿势,减少耳部充血。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及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加重耳痛。

3、规范用药: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用药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口服抗生素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严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使用激素类药物需严格遵循疗程。

4、饮食调理:

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过硬食物,减少咀嚼时颞颌关节活动对耳部的牵拉。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稀释分泌物。

5、病情监测:

每日测量体温2次,记录耳痛程度、分泌物性状及听力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高热不退、面瘫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并发症。护理期间避免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洗澡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康复期可进行耳周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急性发作期禁止。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摩擦患耳,儿童患者需修剪指甲防止抓挠。恢复后3个月内定期复查耳镜,评估鼓膜愈合情况。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急性和亚急性脑梗塞哪个严重?

急性脑梗塞比亚急性脑梗塞更严重。急性脑梗塞发病急骤、症状进展快,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亚急性脑梗塞症状相对缓和,但两者均需及时干预。病情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梗塞部位、范围、基础疾病及治疗时机。

1、发病速度:

急性脑梗塞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症状达高峰,血管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快速缺血坏死。亚急性脑梗塞症状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显现,多为血管狭窄或小分支闭塞引起,血流未完全中断。

2、病理损伤:

急性期脑细胞因缺氧在6小时内发生不可逆损伤,可能伴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亚急性期侧支循环部分代偿,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可挽救的神经细胞,但长期缺血仍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3、临床表现:

急性期常见突发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重度症状,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亚急性期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

4、治疗窗口:

急性期静脉溶栓黄金时间为4.5小时内,血管内取栓需在6-24小时内评估。亚急性期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为主,错过溶栓时机后需侧重二级预防和康复训练。

5、预后差异:

急性期患者30天内死亡率约5-10%,存活者中50%遗留残疾。亚急性期经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但再梗塞风险仍存在,需长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建议两类患者均需低盐低脂饮食,急性期卧床时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亚急性期可逐步进行床边坐起、站立等康复训练。日常监测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出现言语含糊、肢体麻木等新发症状需立即就医。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脑梗塞导致半边瘫痪能治好吗?

脑梗塞导致的半边瘫痪通过规范治疗多数可改善功能。康复效果与梗塞部位、治疗时机、康复训练强度、基础疾病控制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

1、梗塞部位:

大脑运动功能区受损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基底节区梗塞常遗留轻度运动障碍,而内囊完全性梗塞可能导致持续性偏瘫。早期影像学评估可明确损伤范围,针对性制定康复方案。

2、治疗时机:

发病4.5小时内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超过时间窗则需评估血管内取栓。发病后2周内开始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6个月内为黄金恢复期。

3、康复训练强度:

循序渐进进行运动疗法是关键。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肌力达3级后转为主动训练,配合平衡站立、步态练习。高强度重复性任务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重组。

4、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管理直接影响康复进程。血压需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同时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发。

5、患者年龄:

60岁以下患者神经可塑性较强,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干预,约60%患者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高龄患者需侧重预防跌倒和并发症。

康复期建议每日进行至少3小时分段训练,包括患侧肢体被动活动、健侧带动患侧运动、坐站转移练习等。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如鱼肉、燕麦,限制钠盐摄入。可尝试针灸刺激足三里、曲池等穴位辅助恢复。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家属应鼓励患者坚持训练,避免情绪低落影响康复进程。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和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需要治疗吗?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通常需要治疗。腔隙性脑梗塞虽病灶较小,但可能引发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康复训练及生活方式调整。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诱因。通过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控制指标,可降低再发风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尤为关键。

2、改善脑循环:

尼莫地平、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能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联合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缓解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预防血栓形成。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严重胃病患者需配合质子泵抑制剂使用。

4、康复训练:

针对平衡障碍可进行单腿站立、串联步态练习;认知训练包括数字记忆、物品分类等。早期介入康复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强度需根据个体耐受度逐步增加。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30-40分钟,运动时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

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头颅核磁,监测病灶变化。出现新发肢体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属需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康复效果,必要时需心理干预。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热门标签

盗汗 皮角 痒疹 回归热 妊娠水肿 肾盂肾炎 鼻中隔穿孔 腹股沟直疝 动脉瘤样骨囊肿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