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感染性疾病科 > 传染科

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医院内泌尿道感染最常见诱因?

医院内泌尿道感染最常见诱因包括留置导尿管、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及抗生素滥用。

1、留置导尿管:

导尿管破坏尿道自然防御屏障,细菌可沿导管表面逆行侵入膀胱。导管留置时间超过48小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严格评估指征并尽早拔除。

2、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

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置入等操作可能损伤尿路上皮,同时将外界病原体带入泌尿道。操作前后应规范消毒,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长期卧床:

卧床患者排尿姿势改变易致尿液残留,膀胱排空不全成为细菌培养基。每2小时协助变换体位并指导腹压排尿可降低风险。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放化疗患者等因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难以清除入侵病原体。控制基础疾病同时需加强会阴护理。

5、抗生素滥用:

广谱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平衡,促使耐药菌定植。应根据尿培养结果针对性用药,避免预防性使用三代头孢等广谱药物。

住院期间建议每日清洗会阴部并保持干燥,鼓励清醒患者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促进排尿。长期卧床者可采用间歇导尿替代留置导尿,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空腹7毫摩尔每升以下。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应及时留取清洁中段尿送检,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

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包括留置导尿管、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及抗生素滥用。

1、留置导尿管:

导尿管破坏尿道自然防御屏障,细菌可沿管壁逆行侵入膀胱。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天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每日评估拔管指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酯酶阳性。

2、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

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置入等操作可能损伤尿路上皮,器械消毒不彻底可直接引入病原体。操作后48小时内出现血尿伴排尿灼痛需警惕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3、长期卧床:

卧床患者排尿姿势改变易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尿潴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源性膀胱更易感染,需定时翻身并监测尿动力学指标。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削弱抗菌能力。这类患者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血糖波动,需加强病原学检查。

5、抗生素滥用:

广谱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平衡,耐药菌株定植风险增高。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避免经验性使用三代头孢类药物。

住院期间建议每日清洁会阴部,卧床患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促进排尿。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抑制细菌黏附,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出现排尿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导尿管患者需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出院后定期复查尿常规,免疫力低下者需预防性补充益生菌。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院内卒中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哪些?

院内卒中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低血糖发作、癫痫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

1、低血糖发作:

低血糖发作可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与卒中相似。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过量是常见诱因。需立即检测血糖水平,静脉注射葡萄糖可快速缓解症状。长期需调整降糖方案,避免再次发生。

2、癫痫发作:

癫痫大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易被误认为卒中。脑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癫痫发作多有先兆症状,发作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5分钟。抗癫痫药物可有效控制发作。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与卒中相似,但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需完善血管评估,及时启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卒中发生。

4、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突发神经功能缺损,与缺血性卒中表现相似。头部CT检查可明确诊断。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等。治疗需控制血压,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

5、脑肿瘤:

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渐进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情况下表现为急性症状。头部MRI检查有助于鉴别。治疗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方案。

对于院内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建议立即完善血糖检测、头部影像学检查等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恢复期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适当进行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臀肌挛缩症术后院内康复训练方法?

臀肌挛缩症术后院内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步态矫正训练、平衡协调训练及疼痛管理干预。

1、被动关节活动:

术后早期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被动屈伸训练。使用CPM机辅助活动可预防关节粘连,每日训练3组,每组15分钟,活动范围从30度逐步增加至90度。训练时注意保持骨盆稳定,避免代偿性腰椎前凸。

2、主动肌肉收缩:

术后3天开始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取侧卧位,治疗师用手固定骨盆,指导患者缓慢收缩臀部肌肉并维持5秒。随着伤口愈合可过渡到桥式运动,强化臀中肌和梨状肌功能,每组10次,每日2组。

3、步态矫正训练:

使用平行杠进行步态再教育,重点纠正外八字步态。治疗师辅助患者完成髋关节内收动作,配合视觉反馈训练,每次训练20分钟。后期可过渡到斜坡行走训练,增强髋关节屈曲能力。

4、平衡协调训练:

采用平衡垫和振动板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单腿站立时治疗师给予不同方向扰动,提高动态平衡能力。结合抛接球训练增强躯干-骨盆-下肢协调性,每次训练15分钟。

5、疼痛管理干预:

冰敷可缓解术后肿胀疼痛,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低频脉冲电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有助于软化瘢痕组织。疼痛评分超过4分时需调整训练强度。

康复期间建议穿着防滑鞋避免跌倒,睡眠时双腿间夹枕头保持髋关节中立位。饮食需保证每日1.5g/kg蛋白质摄入促进肌肉修复,多食用深海鱼和核桃补充ω-3脂肪酸。术后6周内避免深蹲和跷二郎腿动作,定期复查肌骨超声评估康复进度。出院后应继续居家训练并配合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完全恢复通常需要3-6个月系统康复。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

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包括导尿管留置、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滥用、泌尿系统器械操作及基础疾病影响。

1、导尿管留置:

导尿管破坏尿道自然防御屏障,细菌可直接沿管壁上行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感染风险增加3-7倍,每日留置导尿管感染风险增加5%。需严格评估导尿管适应症,尽早拔除导管。

2、免疫功能低下:

肿瘤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难以清除尿道定植菌。这类患者发生菌尿症的风险是普通患者的2-3倍,常见病原体为肠球菌和念珠菌。

3、抗生素滥用:

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7天可破坏正常菌群平衡,促进耐药菌定植。研究显示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率增加40%。应规范抗生素使用疗程。

4、泌尿系统器械操作:

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操作可能损伤尿路上皮,将外界细菌带入泌尿系统。术后48小时内感染发生率可达15%,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5、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尿流不畅,细菌清除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医院内尿路感染风险增加1.5倍,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发生复杂性感染。

住院期间建议每日清洗会阴部,保持导尿管通畅;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促进排尿;恢复期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可抑制大肠埃希菌黏附尿路上皮;出院后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应及时复查尿常规,避免延误治疗。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热门标签

肌疝 色盲 软骨瘤 胆管肿瘤 角膜变性 股骨颈骨折 急性胆囊炎 男性不育症 眶下间隙感染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