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幼儿巨结肠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巨结肠术后能活多久?

巨结肠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因人而异,主要与手术时机、术后护理、并发症控制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接近正常人的预期寿命。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新生儿期接受根治性手术后,若肠道功能恢复良好且无严重并发症,长期生存率较高。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排便功能,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便秘或污粪,可通过饮食调整、排便训练改善。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小肠结肠炎,表现为发热、腹胀、腹泻,需及时就医控制感染。少数合并唐氏综合征等基础疾病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差。

成人期确诊的巨结肠患者术后生存期与病变范围相关。短段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好,长段型或全结肠型可能需多次手术重建。术后肠梗阻、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会显著影响预后。未及时手术的患者可能因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衰竭,这种情况生存期会明显缩短。

巨结肠术后应保持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益生菌,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术后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肛门直肠测压。出现持续腹胀、呕吐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诊。通过规范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长期维持良好生存质量。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巨结肠宝宝早期的症状?

巨结肠宝宝早期症状主要有排便困难、腹胀、呕吐、体重增长缓慢、肠梗阻。巨结肠是先天性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肠道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干预。

1、排便困难

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后续出现顽固性便秘,需依赖开塞露或灌肠辅助排便。排便时伴随哭闹、面部涨红等费力表现,粪便多呈细条状或颗粒状。部分患儿可能合并肛门括约肌紧张,直肠指检可触及空虚的直肠壶腹部。

2、腹胀

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腹壁紧张,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胀程度与病变肠段长度相关,严重时可影响膈肌运动导致呼吸困难。长期腹胀可能引发肠壁缺血甚至穿孔。

3、呕吐

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渣。呕吐频率随病情进展增加,多发生在喂奶后。反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需注意与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鉴别。

4、体重增长缓慢

因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及喂养困难,患儿体重增长曲线低于同龄标准。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并发症。母乳喂养儿可能出现吃奶时间延长、拒食等表现。

5、肠梗阻

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停止排便排气、剧烈腹痛及全身中毒症状。腹部X线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钡剂灌肠显示病变肠段狭窄段与扩张段交界。此为急症需立即手术处理,否则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

家长发现宝宝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小儿外科就诊。确诊需结合肛门直肠测压、钡灌肠造影及全层活检等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为主,术后需定期扩肛并监测排便功能。日常护理应注意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避免腹部受凉。康复期可配合腹部按摩及被动操促进肠蠕动。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巨结肠宝宝的大便形状?

巨结肠宝宝的大便形状通常表现为粗大硬结的粪块或细条状粪便,可能伴随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巨结肠是先天性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肠道蠕动障碍,粪便在结肠内滞留时间过长导致水分过度吸收。

1、粗大硬结粪块

巨结肠患儿因远端肠管神经节缺失,粪便在病变肠段上方积聚形成坚硬粪块。这类粪块直径常超过3厘米,表面可见明显裂纹,排便时可能造成肛裂出血。家长可观察到患儿排便时哭闹、弓背等痛苦表现,需通过灌肠或人工辅助排便缓解。

2、细条状粪便

当粪便通过病变肠段的狭窄部位时,可能被挤压成铅笔粗细的条状物。这种形态提示肠道存在器质性狭窄,常见于短段型巨结肠。患儿排便频率可能看似正常,但每次排便量少,粪便常带有黏液或血丝。

3、羊粪球样便

部分患儿排出颗粒状硬便,类似羊粪球,直径约1-2厘米。这种形态反映结肠水分吸收功能亢进,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超过72小时。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继发性巨结肠,需通过直肠指检和钡剂灌肠确诊病变范围。

4、稀水样便

少数患儿会出现反常性腹泻,表现为恶臭的稀水样便。这是由于近端扩张结肠内粪便液化后绕过粪块溢出,属于假性腹泻现象。家长需注意与感染性腹泻鉴别,此类患儿腹部X线仍可见大量粪块阴影。

5、粪便颜色异常

巨结肠患儿粪便可能呈现灰白色或浅黄色,反映胆汁排泄受阻。若合并小肠结肠炎,粪便可能带有血丝或呈现果酱样。新生儿期胎便排出延迟超过48小时是重要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排查。

家长应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伴随症状,喂养时选择低渣配方奶粉,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对于已确诊患儿,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扩肛训练或结肠灌洗,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评估肠道状况。手术治疗前需通过直肠活检明确无神经节细胞段范围,术后需关注吻合口愈合情况及排便功能恢复。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常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巨结肠常见症状包括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及生长发育迟缓。

1、胎便排出延迟: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会排出胎便,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因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蠕动障碍,多数超过48小时仍未排出胎便,需通过灌肠等干预措施辅助排便。

2、腹胀:

由于病变肠段持续性痉挛狭窄,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积气,表现为腹部膨隆如鼓,可见肠型,触诊有弹性感,常伴有肠鸣音减弱。

3、呕吐:

肠内容物淤积引发肠梗阻时,患儿出现胆汁性呕吐,呕吐物可呈黄绿色,严重时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警惕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

4、慢性便秘:

典型表现为出生后即出现顽固性便秘,排便依赖开塞露或灌肠,直肠指检可触及空虚的直肠壶腹,肛诊后可有爆发性排气排便。

5、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标准,可能伴随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需监测生长曲线变化。

日常需注意少量多餐喂养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蒸蛋等,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定期监测体重及腹围变化,若出现发热、血便或腹胀加剧需立即就医。手术根治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需遵医嘱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用于哪些患者?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主要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明确诊断的患儿。手术干预的指征主要有肠道梗阻反复发作、肠炎持续加重、生长发育迟滞、保守治疗超过6个月无效以及全结肠型巨结肠。

1、反复肠梗阻:

患儿出现反复腹胀、呕吐、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症状时,提示病变肠段功能严重丧失。此时需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病变肠段,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术后需配合扩肛训练和排便管理。

2、顽固性肠炎:

约30%患儿会并发难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为腹泻、血便、发热等。这类患儿易出现败血症和肠穿孔,需急诊手术清除病变肠段。术前需通过静脉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3、发育迟缓: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不增、身高落后于同龄儿童,说明肠道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手术能解除慢性肠梗阻,改善营养吸收。术后需制定阶段性营养补充方案。

4、保守治疗无效:

经灌肠、扩肛、益生菌等治疗超过半年仍依赖辅助排便的患儿,提示肠道自主神经功能无法代偿。此时需通过拖出术或造瘘术重建排便通道。

5、全结肠型病变:

经直肠活检和钡灌肠确诊为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时,需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这类患儿术后需长期随访电解质和维生素水平。

术后护理需注重肛门清洁和排便训练,每日进行3-5次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饮食应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分6-8次少量进食。建议补充复合维生素和铁剂,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营养指标。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6个月后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量以增强腹肌力量。家长需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和性状,发现排便困难及时就医复查。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耳聋 咳嗽 膀胱炎 肝脓肿 胃结核 肌腱损伤 急性咽炎 挤压综合征 流行性斑疹伤寒 纹状体黑质变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