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性病科 > 艾滋病

艾滋病是怎么传染上的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肌营养不良传男还传女 揭秘肌营养不良的遗传几率?

肌营养不良的遗传概率与性别相关,部分类型传男不传女,部分类型男女均可遗传。肌营养不良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肌肉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贝克尔肌营养不良等类型。杜氏肌营养不良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通常男性发病,女性多为携带者。贝克尔肌营养不良同样为X连锁隐性遗传,但症状较轻,男性发病为主。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遗传概率均等。

肌营养不良的遗传模式由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决定。X连锁隐性遗传类型中,男性因仅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携带致病基因便会发病,女性需两条X染色体均携带致病基因才会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中,无论男女,只要携带一个致病基因就可能发病。部分罕见类型如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需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才可能遗传给子女。

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孕期可通过产前诊断评估胎儿患病风险。日常需关注肌肉力量变化,出现肌无力或运动障碍应及时就医。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与艾滋病病人接触会传染艾滋病吗?

与艾滋病病人日常接触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人共同生活、工作、学习等日常接触不会导致感染。唾液、汗液、泪液等体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造成传播。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能发生传播,如直接接触艾滋病病人的新鲜血液或开放性伤口,或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医疗器械也可能导致传播。但这些情况在日常接触中较为少见。

建议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或体液,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日常与艾滋病病人接触无须过度担忧,应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和关爱。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女性是怎么感染上滴虫的?

女性感染滴虫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感染。滴虫感染主要由阴道毛滴虫引起,表现为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感染途径主要有性传播、共用卫生用品、公共浴池接触、母婴传播、医疗操作污染等。

1、性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是滴虫感染的主要途径。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接触在伴侣间相互传播,男性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降低传播概率,性伴侣需同时治疗以避免反复感染。

2、共用卫生用品

接触被滴虫污染的毛巾、浴巾、内衣等物品可能导致间接感染。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时病原体可能通过会阴部接触侵入。保持个人用品专人专用,高温消毒可杀灭病原体。

3、公共浴池接触

在游泳池、温泉等公共水域活动时,若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滴虫可通过污染的水体短暂存活,接触被污染的浴池边缘或坐便器可能造成传播。建议避免直接接触公共浴场设施,使用前做好清洁防护。

4、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滴虫后可能通过产道将病原体传染给新生儿。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被感染的阴道分泌物可能导致眼结膜或呼吸道感染。孕期定期筛查可及时发现并治疗,降低垂直传播概率。

5、医疗操作污染

不规范医疗操作如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妇科检查时若器械被滴虫污染,可能通过粘膜接触传播。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灭菌合格的医疗器械可预防此类感染。

预防滴虫感染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避孕套等屏障保护措施。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衣,避免穿紧身裤造成局部潮湿环境。不与感染者共用浴巾、坐便垫等个人物品,公共卫生间尽量使用一次性坐垫。出现外阴瘙痒、泡沫状分泌物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治疗,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完成疗程后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情况。日常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但不可过度冲洗阴道破坏正常菌群。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梅毒是怎么传染上的?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三种途径传染。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性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无保护性行为。母婴传播发生在孕妇感染梅毒后,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血液传播主要通过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但较为少见。梅毒初期表现为硬下疳,进展期可能出现全身皮疹,晚期可累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预防梅毒需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孕妇应进行梅毒筛查。确诊后需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被洁牙头扎伤传染疾病几率高吗?

被洁牙头扎伤传染疾病的概率较低,但存在一定风险。

洁牙头扎伤导致传染疾病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包括洁牙头存在病原体、病原体具有活性以及伤口有足够接触量。日常规范消毒的洁牙器械通常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能有效杀灭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常见血源性病原体。皮肤完整时,表皮屏障功能可阻挡大部分微生物入侵,仅浅表划伤且及时消毒处理的情况下,感染风险可进一步降低。

若洁牙头污染严重或消毒不彻底,且扎伤较深造成出血性伤口,可能增加乙肝、丙肝等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重复使用的洁牙头若存在锈蚀或清洁死角,可能滋生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可能提升继发感染概率。

发生扎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血,用流动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可就医评估暴露风险。建议选择一次性洁牙头或严格消毒的器械,操作时佩戴防护手套降低损伤风险。

李胜锋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学

热门标签

便秘 胆结石 肝损伤 鼻前庭炎 膀胱结核 法布里病 急性咽炎 尿道损伤 外耳道外生骨疣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