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不好艾灸哪里比较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盆腔炎艾灸有用吗?

盆腔炎患者进行艾灸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等症状。急性盆腔炎伴发热或化脓性感染时禁止艾灸。

艾灸对盆腔炎的辅助作用体现在促进炎症吸收和缓解疼痛两方面。常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子宫穴等,通过艾条熏烤这些穴位可调节任脉和冲脉气血。慢性盆腔炎患者每周艾灸两到三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为宜,坚持一个月可能观察到症状减轻。艾灸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烫伤皮肤,经期应暂停操作。

出现高热、剧烈腹痛或阴道脓性分泌物等急性感染症状时,艾灸可能加重炎症扩散。细菌性盆腔炎需要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还需针对性用药。盆腔脓肿形成者可能需穿刺引流或手术清除,此时任何物理治疗都需谨慎。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障碍者艾灸易造成烫伤,应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盆腔炎患者除治疗外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性生活。保持会阴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单靠艾灸治疗。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小孩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小孩拉肚子可以艾灸神阙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部位。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胃肠功能,但需注意操作安全及适应症,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1、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是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艾灸此穴能温阳散寒,改善因受凉或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操作时需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皮肤。若孩子皮肤发红或哭闹应立即停止。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效果更佳。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膝盖外侧凹陷下三寸,属足阳明胃经。艾灸该穴可增强消化功能,缓解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泻。建议采用温和灸法,每次不超过5分钟。注意观察孩子反应,出现不适需及时中止。

3、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主治胃肠疾患。艾灸此处能和中止泻,适用于食物积滞型腹泻。操作时建议使用艾灸盒固定,避免艾灰掉落。合并发热或便血症状时禁止施灸。

4、天枢穴

天枢穴在肚脐旁开两寸处,左右各一。艾灸此穴可调理肠腑气机,对肠鸣腹泻有效。建议双侧穴位交替施灸,每侧2-3分钟。皮肤有破损或湿疹时不宜施灸。

5、关元穴

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有温补元气的作用。适合久泻不止、体质虚寒的患儿。施灸时可用隔姜灸法增强效果。急性感染性腹泻或3岁以下幼儿慎用此法。

艾灸前后注意给孩子补充温水,保持环境温暖避风。治疗期间宜进食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若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须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捏脊、摩腹等小儿推拿手法预防腹泻发作。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艾灸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艾灸的最佳时期通常为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5点以及晚上7点至9点。选择艾灸时间需考虑个人体质、病症类型以及季节因素。

1、上午时段

上午9点至11点属于阳气升发阶段,此时艾灸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适合调理脾胃虚弱、慢性疲劳等亚健康状态。此时人体代谢旺盛,对艾草有效成分吸收利用率较高,尤其适合阳虚体质人群。夏季可适当提前至8点开始,避免正午高温影响施灸效果。

2、下午时段

下午3点至5点膀胱经当令,此时艾灸对泌尿系统疾病、腰背疼痛有较好疗效。这个时间段人体体温较高,毛细血管扩张更充分,特别适合寒湿痹症患者。春秋季节可优先选择此时段,此时外界温度适宜,不易受风寒侵袭。

3、晚间时段

晚上7点至9点三焦经活跃,此时艾灸能改善睡眠障碍和神经衰弱。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群,晚间是较易坚持的艾灸时间。冬季可适当延长至10点前完成,但阴虚火旺者应避免晚间艾灸,防止阳亢扰神。

4、节气选择

三伏天进行艾灸可发挥冬病夏治效果,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疼痛尤为适宜。冬至前后艾灸能增强人体抗寒能力,改善阳虚症状。每个节气交替时连续艾灸三天,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节律。

5、特殊情况

急性疼痛发作时可随时施灸缓解症状,但需控制单次时间不超过20分钟。女性经期前三天建议暂停艾灸,经量少者可适当灸关元穴。饭后1小时内、空腹状态以及酒后均不宜立即艾灸。

进行艾灸时应注意保持环境温暖避风,施灸后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不同穴位施灸时间应有差异,躯干穴位每次15-20分钟,四肢穴位10-15分钟为宜。艾灸期间需适当补充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灸,严重者需及时就医。长期艾灸者建议每季度间隔休息1-2周,防止出现灸疮或上火症状。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艾灸22个禁止位置?

艾灸的禁忌部位主要包括眼部、大血管处、皮肤破损处、孕妇腰骶部等22个高风险区域。艾灸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烫伤、感染或加重原有疾病,需严格避开危险部位。

1、眼部及周围

眼球及眼周皮肤薄弱,艾灸高温可能损伤角膜或引发结膜炎。该区域分布丰富的神经末梢,热刺激易导致剧烈疼痛。青光眼患者更需禁止该部位艾灸,可能诱发眼压急剧升高。

2、大血管浅表处

颈动脉、股动脉等体表大血管区域禁止施灸。直接热刺激可能改变血流动力学,增加血栓脱落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管脆性增加,该区域艾灸可能导致难以愈合的血管损伤。

3、皮肤破损感染处

开放性伤口、溃疡面及化脓性皮肤病区域禁止艾灸。高温可能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继发感染。烧伤创面尤其禁忌,艾绒燃烧产生的颗粒可能嵌入伤口造成异物反应。

4、孕妇腰骶腹部

妊娠期女性腰骶部及下腹部禁止艾灸。特定穴位如三阴交、合谷等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孕早期不当施灸存在干扰胚胎着床风险,孕晚期可能诱发早产。

5、恶性肿瘤部位

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禁止直接施灸。局部高温可能加速癌细胞代谢活动,存在促进肿瘤生长风险。放疗后皮肤放射性损伤区域同样禁止艾灸,可能加重组织纤维化。

进行艾灸前应评估个体体质差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灸疗时间,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瘢痕灸。施灸后注意保暖避风,两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出现水疱需无菌处理,直径超过1厘米或伴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保持施灸环境通风,避免艾烟浓度过高引发呼吸道不适。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穴位选择与操作。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艾灸一个疗程多少天?

艾灸一个疗程通常为7-10天,实际疗程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体质差异、艾灸方式、治疗目标及医生建议等因素影响。

1、病情严重程度

急性症状如风寒感冒、肌肉拉伤等,疗程可能缩短至3-5天;慢性疾病如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等,需连续治疗2-4周甚至更久。症状缓解后,可调整为间隔性巩固治疗。

2、个体体质差异

体质敏感者可能3-5次即见效,体质虚寒者需更长时间。老年人代谢较慢,单次艾灸时间可缩短但疗程需延长;儿童皮肤娇嫩,建议单次5-10分钟,总疗程不超过1周。

3、艾灸方式

直接灸瘢痕灸单次作用强,疗程间隔较长;隔姜灸、悬灸等温和方式需更高频次。保健灸可每周1-2次长期进行,治疗性灸需每日或隔日连续施灸。

4、治疗目标

预防保健可每月定期施灸;亚健康调理需10-15次集中干预;疾病治疗以症状消失为节点,后续转入维持期。三伏灸等季节性疗法需遵循节气规律。

5、医生建议

中医师会根据脉象、舌诊动态调整方案。针灸科可能配合电针、拔罐等缩短疗程;康复科常将艾灸纳入阶段治疗计划,与运动疗法同步进行。

艾灸后需注意保暖避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饮食宜温补,可适量食用生姜、红枣等助阳食材。施灸部位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若起泡需消毒处理。治疗期间保持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居家艾灸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孕妇、糖尿病患者及皮肤破损者慎用。疗程结束后,可通过艾草泡脚、佩戴香囊等方式延续保健效果。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头痛 外痔 肝囊肿 额叶癫痫 脑室内出血 Mirizzi综合征 滴虫性尿道炎 丘疹性荨麻疹 激素依赖性皮炎 局限性淋巴结增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