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针灸科

左侧肢体偏瘫针灸位置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神门穴的准确位置?

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该穴位是手少阴心经的重要穴位,常用于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失眠、焦虑等症状。

1、位置确认:神门穴的定位可以通过手腕横纹尺侧端找到,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即为穴位。具体方法是将手掌向上,手腕横纹的尺侧端即为神门穴所在位置。

2、功能作用:神门穴具有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失眠、焦虑等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同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情绪。

3、刺激方法:神门穴的刺激方法包括按压、艾灸、针灸等。按压时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压1-2分钟;艾灸时可以用艾条悬灸穴位,每次10-15分钟;针灸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针刺深度一般为0.5-1寸。

4、注意事项:刺激神门穴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对于孕妇、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穴位刺激。同时,穴位刺激后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辅助治疗:神门穴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失眠、焦虑等症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穴位刺激、药物治疗等方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神门穴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建议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2分钟,力度适中。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坚果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睡眠质量。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咽炎三伏贴贴在什么位置?

咽炎三伏贴通常贴敷于颈部、天突穴、大椎穴等位置。这些穴位与咽喉部位密切相关,贴敷后可起到缓解咽炎症状的作用。

1、颈部:颈部是咽炎三伏贴的主要贴敷区域,靠近咽喉部位。贴敷时选择颈部前侧,避开气管和动脉,直接作用于咽喉,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干痒等症状。贴敷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敏反应。

2、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是治疗咽喉疾病的重要穴位。贴敷天突穴可疏通经络、缓解咽喉肿痛和咳嗽。贴敷时需找准穴位,避免贴得过紧或过松,确保药物成分有效渗透。

3、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调节呼吸系统功能的穴位。贴敷大椎穴可改善咽炎引起的咽喉干燥、异物感等症状。贴敷时注意穴位定位准确,避免贴敷时间过长导致皮肤刺激。

4、肺俞穴: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贴敷肺俞穴可缓解咽炎伴随的咳嗽、痰多等症状。贴敷时需注意皮肤耐受性,避免长时间贴敷导致皮肤红肿。

5、膻中穴: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是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贴敷膻中穴可改善咽炎引起的气短、胸闷等症状。贴敷时需确保药物均匀分布,避免贴敷过紧影响呼吸。

贴敷三伏贴时,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敏反应。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耐受性调整。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皮肤干燥。饮食上建议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适当进行颈部放松运动,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咨询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肩袖损伤针灸哪几个部位?

肩袖损伤可通过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肩井、肩髃、肩髎、天宗、臂臑等。针灸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1、肩井穴:位于肩部最高点,针灸此穴可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常用于肩周炎和肩袖损伤的治疗。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1-1.5寸,留针20分钟。

2、肩髃穴: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有助于缓解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针灸时采用斜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3、肩髎穴:位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可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针灸时采用斜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4、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冈下窝中央,针灸此穴可缓解肩背部疼痛和僵硬。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5、臂臑穴: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针灸此穴可缓解肩部疼痛和肌肉紧张。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肩袖损伤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肩部,保持适当的活动范围,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组织修复。适当进行肩部拉伸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可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康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结合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哪些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针灸刺激腰阳关、肾俞、委中、环跳、承山等穴位缓解症状。腰椎间盘突出通常由长期不良姿势、腰部劳损、椎间盘退行性变、外伤、遗传等因素引起。

1、腰阳关: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针灸此穴位有助于缓解腰部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椎间盘修复。治疗时可配合热敷或艾灸,增强效果。

2、肾俞: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位可补肾壮腰,缓解腰部酸软无力。治疗时可结合推拿手法,放松腰部肌肉。

3、委中: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针灸此穴位可疏通下肢经络,缓解下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治疗时可配合拔罐,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4、环跳: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针灸此穴位可缓解臀部及下肢疼痛。治疗时可结合电针疗法,增强刺激效果。

5、承山:承山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位可缓解小腿肌肉紧张和疼痛。治疗时可配合按摩,放松下肢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腰部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必要时及时就医。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脚踝扭伤针灸哪个部位?

脚踝扭伤可通过针灸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等穴位进行治疗。针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加速组织修复。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针灸足三里能够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增强身体修复能力,对扭伤后的肿胀和疼痛有缓解作用。

2、昆仑: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灸昆仑穴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特别适用于脚踝外侧扭伤的情况。

3、太溪: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灸太溪穴能够补肾益气、强健筋骨,对脚踝内侧扭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解溪: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针灸解溪穴能够疏通经络、消肿止痛,适用于脚踝扭伤后的局部肿胀和疼痛。

5、丘墟: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外踝尖与第五跖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针灸丘墟穴有助于缓解脚踝外侧的疼痛和僵硬,促进扭伤后的恢复。

脚踝扭伤后,除了针灸治疗,还可以配合局部热敷、按摩、适当的休息和抬高患肢等方式促进恢复。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组织修复。适当进行脚踝的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热门标签

骨瘤 多毛症 恋物症 布氏菌病 低血糖症 肝脏介入 混合性耳聋 急性脊髓炎 十二指肠炎 科罗拉多蜱热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