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和2型的区别是什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的。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遗传因素中,HLA-DQ和HLA-DR基因变异可增加患病风险。环境触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病理表现为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治疗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替代,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

患者应严格监测血糖,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避免高糖食物摄入。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吃什么食物可以降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吃燕麦、西蓝花、苦瓜等食物帮助控制血糖,但需配合胰岛素治疗。

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胃排空速度,减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餐后血糖平稳。西蓝花含有铬元素和膳食纤维,铬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膳食纤维可减少糖分吸收。苦瓜中的苦瓜皂苷具有类胰岛素作用,可辅助调节血糖。这些食物需与胰岛素注射和医生指导的饮食计划配合使用,不可替代药物治疗。烹饪时应避免高油高盐,推荐清蒸、凉拌等方式。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剧烈运动后低血糖。

赵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怎么使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1型糖尿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常见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等。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通过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可维持空腹血糖稳定,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需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警惕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出汗、心悸等症状。1型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为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急性并发症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及意识障碍。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保持规律饮食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早期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1型糖尿病早期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乏力。这些症状通常出现较快且明显,与胰岛素绝对缺乏相关。

1型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高血糖会引发渗透性利尿,表现为排尿频繁且尿量增多,进而引起口渴和多饮。同时,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作为替代能源,导致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患者常感到疲劳和乏力,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和脱水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这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相关。儿童患者可能伴有夜间遗尿或食欲增加但体重不增的现象。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检测血糖,并到内分泌科就诊评估。日常需注意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避免高糖食物摄入。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哪些好习惯能避免患上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无法通过生活习惯完全避免,但健康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降低风险。1型糖尿病主要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后天干预效果有限。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稳定,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可能对免疫调节产生积极影响。规律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接触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减少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概率,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儿童期母乳喂养可能降低自身抗体产生风险,建议婴儿期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

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有家族史者需关注早期症状如多饮多尿。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可能有助于免疫平衡。

热门标签

肺肿瘤 曲霉病 慢性鼻炎 巴雷特食管 创伤性气胸 甲状舌管瘘 高胡萝卜素血症 流行性斑疹伤寒 肾血管性高血压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