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骤停后被抢救过来但失去意识还有康复可能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严 护士
舒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病人心搏骤停抢救措施?

病人心搏骤停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人工气道建立、体外膜肺氧合等方式抢救。心搏骤停通常由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的第一步,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2、电除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除颤,尽早识别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并在3-5分钟内完成首次电击。电除颤能恢复心脏正常节律,提高抢救成功率。

3、药物治疗: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或使用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药物治疗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4、人工气道建立:通过气管插管或喉罩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气道通畅和有效通气。人工气道建立能提供稳定的氧气供应,防止缺氧性脑损伤。

5、体外膜肺氧合:在常规抢救无效时,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提供持续的体外循环支持。ECMO能替代心肺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时,需保持冷静,迅速评估病情,按照抢救流程有序进行。抢救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抢救措施。抢救成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意识很清醒也算喝醉吗?

意识清醒但身体出现醉酒状态的情况,可能与酒精代谢速度、个体耐受性、饮酒量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微醺”或“轻度醉酒”,尽管意识清晰,但身体反应和判断力可能已受到影响。

1、酒精代谢:酒精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代谢速度因人而异,代谢较慢者可能血液酒精浓度较高,即使意识清醒,身体已出现醉酒症状。建议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摄入。

2、个体耐受性:长期饮酒者可能对酒精耐受性较高,即使血液酒精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仍能保持意识清醒。这种情况容易导致误判,增加酒精依赖风险。建议逐步减少饮酒频率和量。

3、饮酒速度:快速饮酒会导致血液酒精浓度迅速上升,即使意识清醒,身体已出现醉酒反应。建议缓慢饮酒,给身体足够时间代谢酒精。

4、混合饮酒:不同酒精饮料混合饮用可能加速酒精吸收,导致身体醉酒而意识清醒。建议避免混合饮酒,选择单一酒精饮料。

5、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会加速酒精吸收,增加醉酒风险。建议饮酒前适量进食,减缓酒精吸收速度。

日常饮食中,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豆类,有助于促进酒精代谢。运动方面,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可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快恢复。护理上,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明显不适,及时就医。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脑梗患者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心理疏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肢体功能训练:脑梗后肢体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早期可通过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稳定,逐步进行主动运动,如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热疗等也可辅助改善肢体功能。

2、语言康复训练:脑梗可能影响语言中枢,导致失语或构音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发音练习、词语复述、阅读理解等。言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反复练习恢复语言能力。家庭成员的配合和鼓励对语言康复至关重要。

3、认知功能训练:脑梗可能损伤认知功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康复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等。可通过益智游戏、拼图、数独等方式刺激大脑功能,逐步恢复认知能力。定期评估训练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4、心理疏导:脑梗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康复效果。心理疏导包括倾听患者心声、鼓励表达情绪、提供情感支持等。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脑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能受限,训练内容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康复师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辅助器具如拐杖、轮椅等也可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日常活动。训练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性。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脑梗复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脚后跟不着地康复训练方法?

脚后跟不着地康复训练可通过足底筋膜拉伸、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小腿肌肉力量练习、平衡训练、步态矫正等方式改善。脚后跟不着地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腱短缩、踝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力量不足、神经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足底筋膜拉伸:足底筋膜炎是脚后跟不着地的常见原因之一。可通过站立时脚趾踩在台阶边缘,缓慢下压脚跟,保持15-30秒,重复10次。这种方法能有效拉伸足底筋膜,缓解疼痛和僵硬。

2、踝关节活动度训练: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导致脚后跟无法着地。可采用坐姿或站姿,用毛巾环绕脚掌,双手拉紧毛巾,缓慢将脚掌向身体方向拉,保持15秒,重复10次。这有助于增加踝关节的灵活性。

3、小腿肌肉力量练习:小腿肌肉力量不足会影响脚后跟着地。可通过站立提踵训练,双脚并拢,缓慢抬起脚跟至最高点,保持2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5次。这能增强小腿肌肉力量,改善足部稳定性。

4、平衡训练:平衡能力差可能导致步态异常。可尝试单脚站立,保持30秒,左右脚交替进行,每天练习3次。这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促进脚后跟着地。

5、步态矫正:步态异常是脚后跟不着地的常见表现。可通过在镜子前观察行走姿势,刻意控制脚后跟着地的力度和节奏,保持自然步态。必要时可借助矫形鞋垫或咨询康复治疗师进行专业指导。

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富含钙、镁、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坚果等,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运动方面,结合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性运动,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护理方面,注意足部保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适当按摩足底,促进血液循环。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老人用呼吸机抢救有用吗?

老人使用呼吸机抢救在特定情况下是有效的,呼吸机通过提供辅助通气帮助患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尤其适用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危急情况。呼吸机能够改善氧合、减轻呼吸肌疲劳、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但对于终末期疾病或不可逆的器官功能衰竭,呼吸机可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和家属意愿综合评估。

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呼吸机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呼吸机通过正压通气改善肺泡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条件。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可能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机可减轻呼吸肌负荷,改善通气功能,降低呼吸功耗,缓解症状,同时为药物治疗争取时间。

3、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常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通过提供机械通气支持,改善氧合,减少肺内分流,降低肺损伤,为抗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4、术后呼吸支持:老年患者在大型手术后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可提供术后呼吸支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终末期疾病:对于终末期疾病患者,如晚期癌症、不可逆的器官功能衰竭等,呼吸机可能无法改变疾病进程,需结合患者病情、预后及家属意愿,慎重评估是否使用呼吸机。

老年患者使用呼吸机抢救时,需结合具体病情、预后及家属意愿综合评估。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饮食上,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鸡蛋、鱼肉、粥类等,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运动方面,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或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高弓足 红皮病 胃潴留 宾斯旺格病 创伤性休克 踝关节结核 听神经损伤 风湿性关节炎 帽状腱膜下脓肿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