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小孩发烧、说冷说明什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孩子发烧冷该不该盖被子?

孩子发烧时是否盖被子需根据体温阶段决定,寒战期可适当保暖,高热期应减少覆盖。

孩子发烧出现畏寒、寒战时,末梢血管收缩导致体表温度降低,此时可加盖薄毯帮助缓解不适。但进入高热期后,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需减少被褥覆盖促进散热,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持续高热可能引发脱水或热性惊厥,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若孩子出现手脚冰凉伴随寒战,可短暂覆盖透气薄被至寒战消失。但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发烫等高温表现时,须立即移除多余被褥,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穿着单层棉质衣物为宜。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24小时以上,需就医明确感染病因。

发热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体温波动期间建议每2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变化趋势。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冬天手暖脚冷怎么回事?

冬天手暖脚冷可能与血液循环不良、末梢神经调节异常、基础代谢率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因素有关。

1、血液循环不良

冬季气温下降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足部距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久坐不动或穿着过紧的鞋袜会进一步加重局部循环障碍,表现为脚部皮肤苍白、温度明显低于手部。建议通过泡脚、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2、末梢神经调节异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导致手脚温度调节失衡。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或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人群,可能伴随手脚麻木感。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神经调节。

3、基础代谢率降低

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减少四肢的血流分配以维持核心体温,这种生理性调节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为明显。当整体代谢水平下降时,产热能力不足会优先表现为远端肢体发冷。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和抗寒锻炼可增强代谢功能。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产热减少、血管收缩异常,患者常出现手脚冰凉伴面部浮肿、嗜睡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左甲状腺素钠等替代治疗。

5、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肢体远端供氧不足会出现局部发冷,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缺铁性贫血可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冬季应注意下肢保暖,选择透气性好的羊毛袜和宽松鞋履,避免直接接触取暖设备导致烫伤。每天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配合足底穴位按摩。饮食上增加牛肉、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适量摄入生姜、肉桂等温性食材。若持续出现脚冷伴指甲青紫、皮肤溃疡等症状,需排查周围血管疾病。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心神的特征是冷还是热?

心神在中医理论中既不属于冷也不属于热,其特征与寒热属性无直接关联。心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其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多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有关。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神功能依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阳的温煦。当心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心神失养的表现如健忘、多梦;心火亢盛时则易出现烦躁、失眠。这些病理变化可能被患者主观描述为热感或冷感,但心神本身并无寒热属性之分。

临床常见的与心神相关的证型包括心阴虚、心阳虚等。心阴虚多表现为虚热症状如盗汗、舌红;心阳虚则多见畏寒、肢冷等虚寒表现。这些证候反映的是整体阴阳失衡,而非心神本身的寒热特性。

维护心神健康需注重整体调理。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养心安神,适当食用莲子、百合等食材可宁心安神。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和气血。若出现持续的心神不宁症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必要时可考虑服用天王补心丹、归脾丸等中成药,但须严格遵循医嘱。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孩子发烧觉得冷怎么办?

孩子发烧觉得冷可以通过适当保暖、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退热、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孩子发烧觉得冷可能与体温上升期寒战、感染性疾病、免疫反应、环境温度过低、脱水等因素有关。

1、适当保暖

孩子发烧初期出现寒战发抖时,可适当增加轻薄衣物或盖被,避免直接吹风。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应每30分钟检查体温变化,一旦寒战停止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减少覆盖物。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水分流失,家长需少量多次给孩子喂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观察排尿量和嘴唇湿润度,若出现尿量减少、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哺乳期婴儿应增加母乳喂养频率。

3、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无寒战时,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降温,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物理降温期间需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4、药物退热

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注意两种退热药不可交替使用,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用药后需观察有无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

5、及时就医

若发热超过3天,体温反复超过40摄氏度,出现抽搐、皮疹、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或伴有呕吐腹泻导致脱水,需立即就诊。新生儿发热无论体温高低均应紧急就医,可能提示严重感染。

家长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避免忽冷忽热。发热期间给予易消化的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观察孩子精神状态比单纯关注体温更重要,若出现嗜睡、拒食、异常哭闹等表现需及时就医。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建议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用药情况等信息,就诊时供医生参考。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婴儿手凉是不是冷?

婴儿手凉不一定是冷,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婴儿手凉可能与体温调节不完善、末梢循环差、环境温度低、穿衣过少、疾病因素等有关。

1、体温调节不完善

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表温度容易受环境影响。手部作为肢体末端,温度波动更为明显。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即可。

2、末梢循环差

婴儿心脏泵血功能较弱,外周血管收缩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手脚等末梢部位供血较少。适当按摩四肢或增加活动量有助于改善循环。

3、环境温度低

当室温低于20摄氏度时,婴儿裸露的手部容易散热过快。建议维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外出时注意手部保暖。

4、穿衣过少

衣物厚度不足会导致体热散失,尤其冬季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可通过触摸婴儿颈背部判断冷暖,该部位温暖说明穿衣适量。

5、疾病因素

发热初期、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可能伴随末梢循环不良。如同时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日常需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选择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铁质摄入。定期监测婴儿肛温,正常范围为36.5-37.5摄氏度。若持续手凉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建议儿科就诊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梅毒 湿疹 脓疱病 神游症 耻骨结核 低镁血症 面肌抽搐 尿道息肉 脑血管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