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主要注意生命体征监测、体位管理、早期肢体活动、吞咽功能评估和情绪支持。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1-2周,此阶段康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止并发症并促进功能恢复。
1、生命体征监测脑卒中急性期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血压波动可能加重脑水肿或诱发再出血,心率异常可能反映心脏代偿功能不足,血氧低于90%需警惕肺部感染或呼吸衰竭。医护人员会通过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家属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此阶段避免自行调整降压药物剂量。
2、体位管理卧床时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偏瘫患者应采用良肢位摆放,患侧上肢保持肩关节外展、肘腕伸展,下肢避免髋关节外旋。床头抬高30度可减少颅内静脉回流阻力。使用气垫床或软枕保护骨突部位,注意保持脊柱轴线平直。
3、早期肢体活动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可开始被动关节活动,每日2-3次,每个关节重复5-10次。活动范围从近端肩髋关节到远端指趾关节,动作轻柔缓慢。主动训练需康复师评估后开展,如桥式运动、翻身训练等。避免过度活动诱发肌肉痉挛或关节损伤。
4、吞咽功能评估约50%急性期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需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查。轻度障碍可采用代偿性姿势如低头吞咽,中重度需鼻饲饮食防止误吸。进食时选择糊状食物,保持坐位60度以上,餐后清洁口腔。言语治疗师会指导舌肌训练和声门闭合练习。
5、情绪支持急性期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家属应多沟通鼓励,避免负面情绪暗示。认知障碍者可利用日历、照片等定向训练。音乐治疗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应激反应。严重情绪问题需心理科会诊,必要时短期使用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等。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流质,如鱼肉粥、蒸蛋羹等,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疲劳。出院后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平衡。保持环境无障碍改造,预防跌倒等二次伤害。
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阶段、治疗重点及康复目标。急性期指发病后2-4周内,以抢救生命、稳定病情为核心;恢复期则为发病后1-6个月,侧重功能重建与并发症预防。
急性期是脑卒中后病情最不稳定的阶段,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言语不清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此阶段需在卒中单元或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取栓手术等紧急干预,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恢复期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神经功能进入自然修复阶段,此时康复训练成为重点。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手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配合语言训练改善沟通障碍。恢复期还需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通过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护理重点也有所不同。急性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和压疮。恢复期则要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家属在恢复期应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等,同时关注心理状态,避免抑郁情绪影响康复进程。饮食上需保持低盐低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定期复查血压、血脂等指标。
脑卒中急性期的具体康复方法主要有早期体位管理、关节活动度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2周内,此阶段康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功能恢复为目标。
1、早期体位管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保持良肢位摆放,避免关节挛缩和压疮。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需垫枕防止半脱位,下肢膝关节微屈并放置软垫。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体位管理需结合患者肌张力情况调整,高肌张力者避免刺激痉挛姿势。
2、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小时后,可开始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协助完成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重复5-10次。训练时动作轻柔缓慢,避免疼痛,特别注意保护肩关节防止牵拉损伤。对于肌张力增高者,可先进行热敷缓解痉挛。
3、吞咽功能训练约50%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后开展针对性训练。包括颊部冰刺激促进吞咽反射,空吞咽练习增强咽部肌肉协调性,以及头颈姿势调整训练。重度吞咽障碍者需鼻饲饮食,同时进行舌肌抗阻训练和声门上吞咽法练习,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
4、语言康复训练针对失语症患者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从听理解训练开始,逐步加入口语表达、阅读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者需进行唇舌操、呼吸控制和发音器官协调训练。每日训练30分钟,初期以单音节、词语为主,后期过渡到短句交流。训练需结合患者残存语言功能制定个性化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在患者坐位耐力达30分钟后,可开始床边平衡训练。包括坐位重心转移、躯干旋转控制和保护性伸展反应练习。使用平衡垫或治疗球进行动态平衡训练,逐步增加不稳定平面难度。训练时需有专人保护,防止跌倒,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共同制定计划。家属应学习基本康复手法,协助患者完成每日训练。注意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康复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失常或病情变化时立即暂停并就医。出院后需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感染HIV后通常2-4周出现急性期症状,部分感染者可能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HIV感染后的症状出现时间因人而异。急性期症状多在感染后2-4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类似流感症状,持续1-2周自行缓解。随后进入无症状期,此期可持续2-10年不等,期间病毒持续复制但无明显症状。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艾滋病相关症状。
少数感染者急性期症状不明显或误认为普通感冒,导致未能及时察觉感染。免疫系统较强的人群无症状期可能更长,而合并其他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更快进展到艾滋病期。
建议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进行HIV检测,日常注意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鼻病毒感染不是HIV感染,两者由不同病毒引起且传播途径存在差异。
鼻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主要引发普通感冒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鼻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通常一周内自愈,无须特殊治疗;HIV感染需终身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多替拉韦钠片等药物控制病毒复制。
日常需注意手卫生与呼吸道防护,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