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耳后鼓包可能由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腮腺炎、先天性瘘管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手术引流、对症处理等方式缓解。
1、淋巴结炎多由头面部感染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质韧可活动的包块,伴压痛。建议家长观察孩子是否有龋齿或皮肤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
2、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性肿物,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家长需避免孩子抓挠,感染期需医生开具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鱼石脂软膏等外用药。
3、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肿胀时可累及耳后区域,伴发热和咀嚼痛。家长需隔离护理,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颗粒、蓝芩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
4、先天性耳瘘感染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瘘管继发感染时,会在耳周形成反复脓肿。需手术切除瘘管,急性期可先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控制感染。
发现耳后包块持续增大或伴发热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日常避免挤压肿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