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脑梗塞

脑梗塞介入治疗需要做全麻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缺点有哪些?

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主要缺点包括手术风险、血管损伤、费用较高、适应症限制和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虽然能快速开通血管,但存在术中血管破裂、远端栓塞等风险,术后可能出现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问题。

1、手术风险:

介入治疗需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操作,术中可能出现血管痉挛、夹层或穿孔。高龄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部分病例可能因操作导致新发脑梗死。

2、血管损伤:

导管途经的血管可能发生内膜损伤,尤其是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股动脉穿刺部位可能出现血肿、假性动脉瘤,严重时需外科修复。

3、费用较高:

相比药物治疗,介入治疗需使用支架、取栓装置等耗材,单次治疗费用可达数万元。部分器械需自费,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负担较重。

4、适应症限制:

发病超过6小时的大血管闭塞患者疗效下降,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手术。部分细小的穿支动脉闭塞无法通过介入治疗解决。

5、术后并发症:

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脑水肿或出血转化,约5%-10%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脑梗塞介入治疗后需密切监测血压、神经功能变化,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食物,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5克,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床边坐起、平衡练习等,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头颅CT及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脑梗塞介入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脑梗塞介入治疗一般需要5万元到15万元,实际费用受到医院等级、手术方式、材料选择、术后护理、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1、医院等级:

三级甲等医院收费通常高于二级医院,主要体现在专家诊疗费、设备使用费和护理服务费等方面。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患者自付金额。

2、手术方式:

机械取栓术费用高于动脉溶栓术,前者需要使用取栓支架等高价耗材。部分复杂病例可能需联合使用多种介入技术,进一步增加治疗成本。

3、材料选择:

进口支架、导管等介入耗材价格是国产产品的2-3倍。部分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价格更高,但可能减少后续治疗费用。

4、术后护理:

重症监护时长直接影响总费用,通常每天增加3000-5000元。部分患者需进行康复治疗或二次手术,会产生额外支出。

5、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医疗成本普遍高于中西部,同一术式价格差异可达20%-30%。医保政策的地域性特点也会影响最终自付比例。

脑梗塞患者术后需长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注意观察言语功能、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头颅CT。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认知功能恢复。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优点有哪些?

脑梗塞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精准度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

1、创伤小:

介入治疗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建立通路,仅需2-3毫米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相比传统开颅手术,避免了大面积组织损伤和颅骨缺损,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体表仅留有微小穿刺点痕迹。

2、恢复快:

患者通常在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3-5天可出院。由于未破坏正常脑组织结构,神经功能恢复周期较开颅手术缩短约50%,多数患者两周内能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3、精准度高: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可清晰显示直径0.5毫米以上的血管病变。微导管能直达血栓部位进行机械取栓,或对狭窄血管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精度达到亚毫米级,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脑组织。

4、适应症广:

适用于发病6-24小时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基底动脉闭塞等危重病例尤为有效。高龄、合并心肺疾病等开颅手术高风险人群,也可通过介入治疗获得血管再通机会。

5、并发症少:

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不足1%,远低于开颅手术的5-8%。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如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可通过压迫止血有效预防,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控制在0.3%以下。

术后需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6-8小时,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食物,控制每日钠摄入量在2000毫克以下。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40毫米汞柱范围内。术后3个月需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血管通畅情况,出现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死是什么病?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由小动脉闭塞引起的脑部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直径小于15毫米的腔隙性病灶。该病可能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吸烟等因素引起。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血管。控制血压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2、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增加血液粘稠度。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延缓病情进展,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3、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降脂治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4、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会促进动脉硬化发展。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配合药物治疗可改善血脂异常。

5、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戒烟是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复发的重要措施。

日常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脑梗塞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炎性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最终堵塞脑动脉。控制三高、抗血小板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

2、心源性栓塞:

房颤患者左心房易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栓塞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需长期抗凝治疗预防复发。

3、小动脉闭塞:

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逐渐狭窄直至闭塞。典型表现为腔隙性脑梗塞,通过降压治疗可有效预防。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原位血栓。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并配合抗凝措施。

5、血管炎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需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进展。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限制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突发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征兆时需立即就医。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胆管炎 急性咽炎 手足口病 胎膜早破 急性腹膜炎 硫化氢中毒 慢性阑尾炎 皮脂缺乏症 十二指肠球炎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