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猩红热的护理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陈雨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猩红热怎么治疗?

小儿猩红热可通过青霉素V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药物治疗,通常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猩红热患儿需隔离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及皮疹变化。

1、青霉素V钾片

青霉素V钾片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链球菌细胞壁合成。该药对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具有高度敏感性,适用于无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胃肠不适,若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药就医。须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即使症状消退也不可擅自停药。

2、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作为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猩红热患儿。该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发挥杀菌作用,对链球菌感染有良好效果。服用后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建议与益生菌间隔两小时服用。需注意与含钙食物同服可能影响吸收,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

3、阿奇霉素颗粒

阿奇霉素颗粒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青霉素和头孢过敏的特殊情况。该药具有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的特点,可采用三日短程疗法。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用药期间需监测转氨酶水平。避免与含铝镁的抗酸剂同服,可能降低药物吸收率。

4、对症退热治疗

对发热超过38.5℃的患儿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惊厥需立即就医,警惕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

5、皮疹护理措施

发病初期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脱屑期涂抹保湿霜缓解干燥。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伤,选择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口腔黏膜充血时用生理盐水漱口,唇部干裂涂抹医用凡士林。恢复期可能出现指端脱皮,属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

猩红热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并煮沸消毒,隔离期至少持续至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饮食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禁用肥皂以免加重脱屑。恢复期可逐渐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优质蛋白食物,促进黏膜修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体温正常3天后可逐步恢复活动。密切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警惕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迟发并发症,痊愈后2-3周建议复查尿常规和心电图。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猩红热疫苗是怎么回事?

猩红热疫苗目前尚未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预防猩红热主要通过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和控制传播途径实现。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

1、疫苗研发现状

针对猩红热的特异性疫苗仍处于科研阶段,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链球菌M蛋白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由于A组链球菌血清型超过200种,且不同地区流行菌株存在差异,疫苗研发面临抗原选择困难、交叉保护力有限等挑战。部分国家曾尝试使用灭活全菌疫苗,但因不良反应较多已停止使用。

2、替代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链球菌咽炎来预防猩红热发作。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接触者预防可采用口服青霉素V或苄星青霉素肌注,集体单位暴发时可实施化学预防。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等呼吸道防护措施同样重要。

3、疾病管理要点

确诊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至少24小时,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注意口腔清洁。恢复期需监测尿常规和心电图,警惕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学校等集体机构出现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

4、特殊人群防护

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属于高危人群,接触病原后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孕妇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B类抗生素。慢性病患者合并猩红热时,需加强原发病监测,警惕感染加重基础病情。

5、未来研究方向

新一代疫苗研发重点包括保守抗原疫苗、表位疫苗和载体疫苗等。国际疫苗研究所正推动30价M蛋白疫苗的临床试验。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筛选区域性优势菌株抗原,mRNA疫苗技术也为猩红热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日常预防猩红热需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咳嗽时遮掩口鼻。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出现咽痛伴皮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医疗机构需做好病例登记和疫情报告,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小儿猩红热需要注意什么?

小儿猩红热需要注意隔离防护、症状监测、规范用药、并发症预防和饮食护理。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警惕肾炎或风湿热等继发损害。

1、隔离防护

患儿需单独隔离至少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患者使用的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分泌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应规范洗手,免疫力低下者需佩戴口罩防护。隔离期结束后须持医院复课证明方可返校。

2、症状监测

每日记录体温变化,观察皮疹消退情况。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特征症状通常持续3-5天。若出现耳痛、关节肿痛、茶色尿等表现,提示可能并发中耳炎、关节炎或肾炎,需立即就医。发热超过39℃或持续72小时不退需警惕脓毒症。

3、规范用药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类。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须完成10天全程疗程。退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禁止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并发症预防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病程第2-3周应进行尿常规检查筛查肾炎,出现眼睑浮肿或血压升高时需肾内科就诊。痊愈后1个月内如出现关节痛、心悸等症状,需风湿免疫科评估风湿热风险。

5、饮食护理

发热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蛋白食物。皮疹消退后可逐步添加瘦肉泥、蒸蛋等优质蛋白。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000ml。避免辛辣刺激及海鲜类发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泥。

恢复期保持居室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患儿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并单独清洗,避免皮肤摩擦加重皮疹瘙痒。痊愈后2周内暂缓疫苗接种,6个月内定期随访尿常规和心电图。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患病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家庭成员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筛查链球菌感染。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儿童猩红热怎么办?

儿童猩红热可通过青霉素V钾片、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布洛芬混悬液、炉甘石洗剂等方式治疗。猩红热通常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需及时隔离并就医。

1、青霉素V钾片

青霉素V钾片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链球菌细胞壁合成。该药物对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敏感度高,使用后通常24小时内退热。可能出现皮疹或胃肠道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过敏反应。须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不可自行停药。

2、头孢克肟颗粒

头孢克肟颗粒适用于青霉素过敏患儿,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发挥杀菌作用,对猩红热病原体有良好效果。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或食欲减退,与益生菌间隔两小时服用可减轻肠道不适。用药期间须观察是否出现罕见但严重的过敏反应。

3、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适用于耐药菌株感染,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起效。该药具有组织浓度高、疗程短的特点,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等心脏不良反应,有基础心脏病患儿慎用。服药期间避免与含铝镁的抗酸剂同服。

4、布洛芬混悬液

布洛芬混悬液用于缓解猩红热引起的高热和咽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体温超过38.5度时按体重给药,两次用药间隔至少6小时。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不宜空腹服用。出现皮疹或排尿减少应立即停用。

5、炉甘石洗剂

炉甘石洗剂可局部涂抹缓解猩红热特征性皮疹的瘙痒,通过收敛和保护皮肤发挥作用。使用前摇匀,每日涂抹2-3次于患处。皮肤破损处禁用,如出现灼烧感应立即冲洗。配合抗组胺药可增强止痒效果。

患儿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房间每日通风消毒。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能出现脱皮现象,保持皮肤清洁湿润。患病期间及愈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尿常规排除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有无关节肿痛、心悸等异常,及时反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治疗猩红热时抗生素首选什么?

猩红热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其他可选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主要药物有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片、红霉素肠溶片。

1、青霉素V钾片:

青霉素V钾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有高度敏感性。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可有效控制猩红热症状并预防风湿热等并发症。对青霉素过敏者需禁用。

2、阿莫西林胶囊:

阿莫西林作为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链球菌感染具有良好效果。其抗菌谱较青霉素更广,生物利用度高,适合儿童及成人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3、头孢呋辛酯片:

头孢呋辛酯为第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该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发挥杀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抗菌活性。需注意与青霉素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

4、阿奇霉素片: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该药物具有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的特点,可采用短疗程治疗方案。需警惕可能出现的QT间期延长等心脏不良反应。

5、红霉素肠溶片:

红霉素作为经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猩红热治疗。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肠溶制剂可减轻相关症状。

猩红热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全程治疗,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自行停药。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护理,使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居室通风并实施呼吸道隔离,患者用品需单独消毒。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室内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有无关节肿痛、心悸等并发症表现,出现异常应及时复诊。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热门标签

鸡眼 白线疝 皮内痣 脊柱侧弯 瘢痕性脱发 肝炎后综合征 颈部恶性肿瘤 神经纤维肉瘤 神经源性膀胱 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