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大量出汗引起少尿有问题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少尿无尿的三个原因?

少尿无尿可能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需及时明确病因。

1、肾前性因素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是常见诱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心力衰竭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实质未受损,表现为尿量骤减伴尿液浓缩。早期通过补液、输血等纠正原发病后尿量可恢复,延误处理可能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2、肾性因素

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病变可直接损伤肾单位,慢性肾病晚期也可导致少尿。这类情况常伴随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需通过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增生等使尿液排出受阻,初期表现为排尿困难,完全梗阻时出现无尿。双侧输尿管梗阻或孤立肾梗阻属于急症,需通过导尿、手术解除梗阻。长期未处理可能继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

出现少尿无尿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监测每日尿量及体重变化。日常应保持适量饮水,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突发无尿伴腰痛、发热需警惕泌尿系梗阻,建议急诊处理。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定期复查肌酐、电解质等指标。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天热宝宝尿少尿黄怎么回事?

宝宝天热时尿少尿黄通常由水分摄入不足、汗液蒸发增多、尿液浓缩、饮食结构改变、泌尿系统轻微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增加饮水量、调整喂养方式、观察尿液变化、保持环境凉爽、必要时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

1、水分摄入不足:

高温环境下宝宝通过呼吸和皮肤散失水分增多,若未及时补充足够液体,会导致尿量减少。母乳喂养的婴儿需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在两餐间喂少量温开水。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提供稀释果汁或米汤,避免含糖饮料。

2、汗液蒸发增多:

气温升高时宝宝体表汗液分泌量可达常温时的2-3倍,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增加会使尿液生成减少。表现为尿色深黄、尿布更换间隔延长。建议保持室温26℃以下,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每日温水擦浴2-3次。

3、尿液浓缩:

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会重吸收更多水分维持血容量,导致尿液中尿素和电解质浓度升高。正常婴幼儿尿液应呈淡黄色,若呈现深黄色或琥珀色需警惕脱水。可观察前囟是否凹陷、口唇是否干燥等脱水征兆。

4、饮食结构改变:

夏季辅食添加不当可能影响尿液性状,如过早添加高蛋白辅食会增加肾脏溶质负荷。6-12月龄宝宝建议增加西瓜、梨等含水量高的水果泥,减少蛋黄、肉泥等高蛋白食物的单次摄入量。

5、泌尿系统轻微感染:

高温环境下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可能伴随排尿哭闹、发热等症状。女婴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生,与尿布更换不及时有关。发现尿液浑浊、有异味时需留取晨尿送检,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夏季需特别注意宝宝的液体补充,母乳喂养者按需哺乳不需额外喂水,人工喂养者每日饮水量可按150毫升/公斤体重估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正午外出,选择浅色透气棉质衣物。观察每日尿布更换次数,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应达6-8次/日,婴幼儿4-6次/日。若持续12小时无尿、尿量少于1毫升/公斤/小时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可适当增加冬瓜、黄瓜等利尿食材的辅食比例,避免食用过咸食物加重肾脏负担。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

剧烈运动时少尿主要与体液重新分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出汗量增多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1、体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显著增加,导致部分体液从循环系统转移至肌肉组织。这种生理性调节会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肾脏灌注压降低,进而减少原尿生成。运动后1-2小时体液会逐渐重新平衡。

2、抗利尿激素增加:

机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精氨酸加压素促进肾小管水分重吸收。这种激素在运动应激状态下分泌量可增加3-5倍,使尿液浓缩并减少排尿量,属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保护机制。

3、肾血流量减少: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激活使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可下降至静息状态的50%。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每小时尿量可能不足20毫升。这种情况在停止运动后30分钟内逐渐恢复。

4、汗液大量丢失:

高强度运动时汗液分泌速率可达1.5-2升/小时,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直接减少尿液来源。每流失1升汗液,尿量会相应减少300-400毫升,尤其在高温环境下更为明显。

5、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引起膀胱逼尿肌松弛和尿道括约肌收缩,这种神经反射会暂时抑制排尿感。同时内脏血管收缩也会减少肾脏排泄功能,该现象在竞技体育中较为常见。

运动后建议分次补充含钠电解质饮料,首选成分包含氯化钠、柠檬酸钾的饮品,每小时补液量不超过800毫升。恢复期可食用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低钠血症。日常训练应注意环境温度调节,穿着透气排汗服装,运动前2小时预先补充300-500毫升水分。若持续6小时以上无尿或出现酱油色尿液,需立即就医排除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四个月宝宝尿少尿黄怎么回事?

四个月宝宝尿少尿黄可能由水分摄入不足、环境温度过高、辅食添加不当、尿路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水分摄入不足:

母乳或配方奶是婴儿主要水分来源。若喂养间隔过长或奶量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建议按需喂养,母乳喂养婴儿每日哺乳8-12次,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比例调配。

2、环境温度过高:

高温环境加速体表水分蒸发,通过汗液排出的水分增加,尿液生成相应减少。保持室温在24-26℃,湿度50%-60%,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3、辅食添加不当:

过早引入高盐、高蛋白辅食会增加肾脏溶质负荷。四月龄婴儿应以纯乳类喂养为主,如需添加辅食应选择低渗透压的强化铁米粉,每次1-2勺。

4、尿路感染:

细菌侵入尿道可引起排尿疼痛导致婴儿拒饮,同时伴随发热、烦躁。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确诊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等。

5、代谢性疾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症等会影响水盐代谢。这类疾病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特殊体味等表现,需通过新生儿筛查和血液检查确诊。

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和皮肤弹性,若持续6小时无尿或伴有囟门凹陷需立即就医。日常可增加哺乳频率,两次喂奶间用消毒棉签蘸温水清洁口腔。避免给婴儿饮用葡萄糖水或果汁,夏季外出注意遮阳防护。记录每日排尿次数和尿布重量变化,就诊时携带记录供医生参考。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婴幼儿少尿的标准是昼夜尿量少于多少?

婴幼儿少尿的标准是昼夜尿量少于每日每公斤体重1毫升。判断少尿需结合年龄、体重、液体摄入量及伴随症状综合评估。

1、生理性因素:

婴幼儿排尿量受喂养方式影响显著。母乳喂养儿每日排尿次数可达20次,尿量波动较大;配方奶喂养儿尿量相对稳定。夏季出汗增多或发热时,尿液浓缩可能导致暂时性尿量减少,但无其他异常表现时多为生理现象。

2、病理性因素:

急性肾损伤是婴幼儿少尿最常见病因,可能与严重脱水、脓毒症或先天性泌尿畸形有关。患儿常伴随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肾病综合征患儿则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伴低蛋白血症。

3、液体摄入不足:

哺乳频率降低、拒食或呕吐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新生儿期每日液体需要量约150毫升/公斤,6月龄后降至100毫升/公斤。计算尿量时应排除呕吐物、腹泻等异常体液丢失。

4、尿路梗阻:

后尿道瓣膜、神经源性膀胱等先天畸形可引起排尿困难。典型表现为排尿哭闹、尿线中断,超声检查可见肾盂积水。此类情况需紧急处理以防肾功能永久损害。

5、心功能异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有效肾灌注不足,常见于重症肺炎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尿量减少外,多有呼吸急促、肝肿大等表现,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助于鉴别。

发现婴幼儿尿量减少时,应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使用专用尿袋准确测量。母乳喂养儿建议增加哺乳频率,配方奶喂养儿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出现嗜睡、前囟凹陷或8小时无尿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异常泡沫尿或血尿提示需完善尿常规检查。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过度包裹导致隐性失水增加。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热门标签

脾脓肿 尿道息肉 胎死宫内 病毒性咽炎 肩手综合征 盲袢综合征 皮脂腺囊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