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宝宝周一做心脏B超灌肠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结肠癌手术前灌肠是怎么做的?

结肠癌手术前灌肠通常采用口服泻药或清洁灌肠的方式,目的是清除肠道内容物以减少术中污染风险。灌肠方法主要有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等药物导泻,或通过肛门插入导管进行生理盐水灌洗。

口服泻药是结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常用方法,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按剂量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透性泻剂,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软化粪便,促进肠道排空。服药后需大量饮水以达到清洁效果,通常需要提前1-2天开始准备,期间可能出现轻度腹胀或排便频繁。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则通过改变肠道渗透压发挥作用,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清洁灌肠多用于无法耐受口服泻药或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情况,由医护人员将温生理盐水经肛管缓慢注入结肠,灌洗液量控制在500-1000毫升,重复进行直至排出液清澈。操作时需注意控制灌入速度和温度,避免肠黏膜损伤。两种方法均需在术前8-12小时完成,确保肠道达到手术要求的清洁标准。

结肠癌术前需严格遵循低渣饮食,术前3天起避免高纤维食物,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灌肠后可能出现轻微脱水,可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术后早期需禁食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家属应协助记录排便情况及腹部症状,发现腹痛腹胀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疗团队。长期护理需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孩子发烧可以灌肠吗?

孩子发烧一般不建议灌肠,灌肠退烧属于非常规治疗手段,可能对儿童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其他炎症反应引起,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口服退热药物。

儿童发热时灌肠退热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电解质失衡等风险。灌肠操作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执行,家庭自行操作易因手法不当导致直肠损伤。灌肠药物若浓度过高可能引起肠道痉挛,部分儿童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灌肠退热效果与口服药物相近,但风险显著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退热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制剂。

孩子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衣物促进散热。可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选择米汤、口服补液盐等易吸收的液体。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家长需立即带孩子就医。日常需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与热型,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孩子发烧灌肠有什么危害?

孩子发烧灌肠可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电解质紊乱、感染风险增加等危害。灌肠退热并非儿童发热的常规处理方式,可能由操作不当、药物选择错误、灌肠液温度不适、肠道耐受性差、继发感染等因素导致。建议家长及时就医,遵医嘱选择安全的退热方式。

1、肠道黏膜损伤

灌肠操作可能因导管插入不当或灌肠液刺激导致直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儿童肠道黏膜较成人脆弱,可能出现局部充血、水肿甚至出血。临床表现为排便疼痛、肛门红肿或血便。若发生此类情况需立即停止灌肠,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康复新液等黏膜保护剂,必要时进行肠镜检查。

2、电解质紊乱

大量灌肠液可能破坏肠道渗透压平衡,导致钠、钾等电解质异常流失。儿童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可能出现乏力、嗜睡、心律不齐等低钾血症表现。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失衡,日常应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预防性措施包括控制灌肠液量在50-100毫升,避免使用高渗溶液。

3、感染风险增加

不规范操作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肠道,诱发细菌性肠炎或全身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发热加重、腹泻脓血便等症状。确诊感染需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家长应注意操作者手部消毒,使用一次性灌肠器具。

4、药物吸收异常

直肠给药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影响退热效果。部分儿童对灌肠药物敏感度高,可能出现过度退热引发虚脱。临床推荐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经口给药方式。如必须灌肠,需严格计算药物剂量并监测体温变化。

5、心理创伤风险

强制灌肠可能使儿童产生恐惧、抗拒等负面情绪,影响后续治疗配合度。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挣扎或排便控制障碍。建议家长通过温水擦浴、退热贴等温和方式物理降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直肠栓剂替代灌肠。

儿童发热时应优先采用环境降温、适量饮水等基础护理,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口服退热药。家长需记录发热时间、热型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采用非常规退热手段。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出现惊厥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日常注意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衣物,发热期间提供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阿米巴痢疾灌肠取什么位?

阿米巴痢疾灌肠通常采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灌肠治疗时选择左侧卧位有助于药物充分接触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左侧卧位是阿米巴痢疾灌肠的常用体位,该体位能使灌肠液借助重力作用更易到达乙状结肠和直肠,这些部位是阿米巴原虫常见的寄生和病变区域。灌肠液通常选用抗阿米巴药物如甲硝唑溶液或双碘喹啉溶液,通过局部给药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的虫体。操作前需排空膀胱和直肠,灌肠液温度应接近体温以减少刺激,灌入速度宜缓慢。灌肠后需保持体位10-15分钟以延长药物接触时间,治疗期间应配合口服抗阿米巴药物如甲硝唑片、替硝唑片等。

阿米巴痢疾患者灌肠治疗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保持肛周清洁干燥,灌肠后出现腹痛加重或便血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患者用具需单独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完成疗程后应复查粪便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确保病原体彻底清除。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灌肠7天盆腔积液能好吗?

灌肠7天通常不能彻底消除盆腔积液。盆腔积液的治疗效果与病因、积液量及个体差异有关,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干预。

灌肠主要通过刺激肠道蠕动改善局部循环,对部分炎症性盆腔积液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轻度盆腔积液患者可能在使用灌肠配合抗炎治疗后,7天内症状有所缓解,但积液完全吸收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生理性积液或轻微炎症引起的积液,通过灌肠联合热敷、抗生素治疗可能加快吸收速度,但需监测积液变化。

病理性盆腔积液如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肿瘤引起,单纯灌肠7天难以根治。此类积液常伴随下腹坠痛、发热或异常阴道分泌物,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积液性质。感染性积液需足疗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甲硝唑片等抗生素,结核性积液需规范抗结核治疗,恶性肿瘤相关积液则需手术或放化疗。

盆腔积液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会阴清洁。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积液量增加,须及时复查妇科超声。灌肠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避免自行反复灌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黏膜损伤。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肝癌 脱水 视盘炎 髌骨脱位 肺毛霉病 巩膜葡萄肿 结节性痒疹 糜烂性胃炎 肌红蛋白血症 食管失弛缓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