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计划生育科

上个月19号来的例假,这月4号吃的紧急避孕药,10号来的例假.20号晚吃了螃蟹夜里来了例假,是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宝宝夜里睡觉翻来覆去怎么回事?

宝宝夜里睡觉翻来覆去可能由生理性需求、环境不适、消化问题、睡眠周期转换、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按摩缓解腹胀、建立规律作息、及时就医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需求:

婴幼儿夜间频繁翻身可能是正常的生理需求表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睡眠周期较短,深浅睡眠交替频繁,肢体活动属于正常现象。部分宝宝会通过翻身寻找舒适体位,或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自然动作。家长可观察是否伴随哭闹,若无异常表现无需过度干预。

2、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温度湿度不适宜是常见诱因。室温超过26摄氏度或被子过厚会导致孩子燥热,而低于20摄氏度可能引起寒冷不适。建议保持22-24摄氏度室温,选择纯棉透气寝具。光线刺激、噪音干扰等也会影响睡眠质量,需保持卧室黑暗安静。

3、消化问题:

晚餐过饱或进食不当可能引发腹胀不适。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夜间平卧时胃食管反流易加重。表现为翻身时伴随哼唧、蜷缩身体。建议睡前2小时完成喂养,拍嗝后采取右侧卧位。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开刚进食后。

4、睡眠周期转换:

婴幼儿每50-60分钟经历一次睡眠周期更替,在深浅睡眠转换期会出现肢体活动。这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正常过程,多数情况下孩子能自行接觉。家长应避免立即干预,过早安抚反而会完全唤醒孩子。可通过培养自主入睡能力来改善这种情况。

5、疾病因素:

中耳炎、过敏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会导致夜间不适。若伴随抓耳、流涕、皮疹等症状,需考虑病理性因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也会表现夜间睡眠不安,这种情况需要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持续异常应及时儿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有助于改善婴幼儿睡眠质量,包括温水浴、抚触按摩、轻柔音乐等放松活动。白天保证充足的运动量和自然光照,避免傍晚过度兴奋。饮食方面注意补充含钙镁元素的食物如酸奶、绿叶蔬菜,晚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建议记录睡眠日志供医生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一岁半宝宝夜里哭闹是什么原因?

一岁半宝宝夜里哭闹可能由生理需求未满足、环境不适、分离焦虑、出牙不适、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生理需求:

饥饿、尿布潮湿或排便等基础生理需求未及时满足是常见诱因。此阶段幼儿胃容量有限,夜间可能因饥饿醒来;排尿排便后的不适感也会引发哭闹。建议睡前适当增加喂养量,使用吸水性好的尿布并及时更换。

2、睡眠环境:

室温过高或过低、衣物过厚、光线过亮等环境因素会干扰睡眠连续性。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最佳睡眠环境应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穿着纯棉透气睡衣,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的床品。

3、分离焦虑:

18个月左右是分离焦虑高发期,夜间独处可能引发恐惧心理。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夜醒寻找看护人。可通过建立固定睡前仪式如讲故事、安抚玩具增强安全感,白天适当进行短暂分离训练。

4、出牙不适:

第一磨牙多在16-20个月萌出,牙龈肿痛会导致夜间易醒哭闹。可观察到流涎增多、啃咬物品等表现。使用冷藏牙胶按摩牙龈,白天增加磨牙食物如苹果条有助于缓解症状。

5、疾病因素:

可能与中耳炎、肠绞痛、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关,通常伴随发热、抓耳、腹胀或咳嗽等症状。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哭闹往往突然出现且难以安抚,需及时就医排查。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夜醒问题,建议固定就寝时间并安排30分钟舒缓活动过渡。白天保证充足运动量但避免过度兴奋,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泥。若持续2周以上频繁夜醒或伴随生长发育迟缓,需儿科评估是否存在过敏、缺钙等潜在问题。记录睡眠日志有助于医生判断诱因,包括哭闹时间、安抚方式及伴随症状等关键信息。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宝宝夜里睡觉满头大汗怎么回事?

宝宝夜里睡觉满头大汗可能由生理性出汗、环境温度过高、维生素D缺乏、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补充营养、对症治疗等方式改善。

1、生理性出汗: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汗腺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夜间出汗多属于正常现象。这种情况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

2、环境因素:

卧室温度过高、被褥过厚、穿着过多都会导致宝宝出汗增多。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和寝具,避免过度包裹。

3、营养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常表现为多汗、枕秃等症状。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同时保证每日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钙吸收。

4、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结核病等疾病可能引起盗汗,通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

5、内分泌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代谢亢进,表现为持续性多汗、易激惹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并进行专科治疗。

建议保持宝宝睡眠环境通风透气,避免睡前过度活动。日常饮食注意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若伴随发热、体重不增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为什么夜里小便次数多有什么药?

夜尿增多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睡前饮水过量、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增生、糖尿病或尿路感染。治疗药物需根据病因选择,常用药物包括托特罗定、坦索罗辛、二甲双胍等。

1、睡前饮水过量:

夜间摄入过多液体是夜尿增多的常见生理原因,尤其是咖啡、茶或酒精类饮品具有利尿作用。建议调整饮水习惯,晚餐后限制液体摄入,避免睡前两小时内大量饮水。

2、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肌肉异常收缩会导致尿频、尿急,夜间症状可能加重。治疗药物包括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抗胆碱能药物,可抑制膀胱不自主收缩。该病常伴有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3、前列腺增生:

中老年男性常见病因,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夜尿增多。常用药物有坦索罗辛、非那雄胺等,可缓解尿道梗阻。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尿线变细、排尿中断。

4、糖尿病相关:

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渗透性利尿,表现为多饮多尿。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可改善症状。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加重夜尿症状。

5、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刺激膀胱黏膜引起尿频、尿急,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磷霉素等。感染控制后夜尿症状多能缓解。

改善夜尿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治疗,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晚餐宜清淡少盐,避免饮用利尿饮品;保持规律作息,睡前排空膀胱;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前列腺患者可进行盆底肌训练。若夜尿持续影响睡眠或伴随血尿、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肾脏疾病等严重病因。日常可记录排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宝宝感冒夜里总是哭闹怎么处理?

宝宝感冒夜里哭闹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保持鼻腔通畅、适当补充水分、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缓解等方式处理。感冒引起的夜间不适通常由鼻塞呼吸不畅、咽喉肿痛、发热体感不适、耳部压力变化、情绪焦虑等因素引起。

1、调整睡眠环境:

将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垫高床头15度可缓解鼻咽部充血,选择透气的纯棉睡衣减少燥热感。避免使用绒毛玩具或厚重被褥,防止呼吸道刺激加重。

2、保持鼻腔通畅:

使用生理盐水鼻喷剂软化鼻痂,哺乳前或睡前用吸鼻器清理分泌物。鼻翼两侧轻柔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温毛巾敷鼻梁可暂时缓解黏膜水肿。注意清理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娇嫩鼻黏膜。

3、适当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喂食温水或母乳,每次5-10毫升为宜。一岁以上幼儿可饮用苹果汁稀释液,既能补充维生素C又促进黏液稀释。夜间醒来时优先喂水而非奶制品,避免奶垢附着咽喉加重不适。

4、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后颈,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腹股沟。禁止使用酒精擦浴,发热期间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

5、必要时药物缓解: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小儿伪麻黄碱缓解鼻塞,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镇痛。中成药如小儿感冒颗粒适用于风热证候,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嗜睡、皮疹等不良反应。

感冒期间可准备百合莲子粥等清淡流食,避免鱼虾等发物。白天适当进行被动操促进排汗,但避免剧烈活动消耗体力。保持每日14-16小时总睡眠时间,午睡不宜超过2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节律。若哭闹伴随喷射性呕吐、抽搐或发热超过72小时,需立即就医排除中耳炎等并发症。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口吃 肠粘连 结肠息肉 结肠憩室 上睑下垂 急性乳突炎 慢性牙周炎 颈总动脉裂伤 上腔静脉综合征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