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心理障碍

睡着时总出现手机游戏画面,头绷胀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章林海 住院医师
武警吉林总队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长时间看手机头痛怎么办??

长时间看手机头痛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热敷眼部、适度休息、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缓解。长时间看手机头痛通常由视疲劳、干眼症、颈椎病、偏头痛、青光眼等原因引起。

1、调整用眼习惯

保持手机屏幕与眼睛距离30厘米以上,避免屏幕光线过强或过暗。每使用手机20分钟应向远处眺望20秒,减少持续聚焦造成的睫状肌痉挛。阅读时保持环境光线充足,避免在黑暗环境中使用手机。

2、热敷眼部

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眼10-15分钟,每日2-3次。热敷能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肌紧张。可配合轻轻按摩睛明穴、攒竹穴等穴位,但注意力度不宜过大。热敷后闭眼休息效果更佳。

3、适度休息

出现头痛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手机,选择安静环境闭目养神。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午间可小憩15-30分钟。休息时可进行深呼吸练习,帮助放松紧张的神经肌肉系统。

4、药物治疗

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用于缓解神经性头痛,对乙酰氨基酚片适用于轻中度头痛,甲钴胺片能改善视神经疲劳。使用药物前需明确头痛原因,青光眼患者禁用扩瞳类药物。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中医调理

针灸取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可疏通经络,耳穴压豆对紧张性头痛有效。菊花决明子茶具有清肝明目功效,枸杞山药粥能滋补肝肾。中医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不当按压。

日常应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小时。工作间隙可做眼保健操,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蓝莓等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若头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室内可摆放绿植调节视觉环境,使用防蓝光眼镜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的危害??

长时间看手机可能导致视疲劳、干眼症、近视加深等眼部问题。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持续近距离用眼、眨眼频率降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会对眼睛造成累积性损伤。

视疲劳是长时间看手机最常见的危害。持续注视屏幕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引发眼睛酸胀、视物模糊、头痛等症状。屏幕亮度过高或环境光线不足时,这种疲劳感会加重。干眼症的发生与眨眼次数减少直接相关。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15次左右,专注看手机时可能降至5次以下,导致泪液蒸发过快,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灼热感。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加速近视发展。手机使用距离通常比书本更近,持续调节需求可能刺激眼轴增长。40岁以上人群长时间看手机可能诱发或加重老花症状。蓝光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达视网膜,长期过量接触可能增加黄斑变性的风险。黑暗环境中使用手机,瞳孔放大使更多蓝光进入眼内,这种危害更为明显。

建议控制单次连续使用手机时间不超过30分钟,保持30厘米以上的观看距离,调整屏幕亮度与环境光线一致。使用手机时主动增加眨眼频率,必要时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建议不超过2小时,期间应穿插远眺和眼部放松活动。中老年人可佩戴防蓝光眼镜减轻光损伤,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出现持续眼红、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长期玩手机会导致焦虑症吗?

长期玩手机可能会增加焦虑症的发生概率。手机使用与焦虑症的关系主要与过度使用、睡眠干扰、社交压力、信息过载、蓝光影响等因素有关。

1、过度使用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多巴胺分泌异常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增加焦虑风险。建议控制每日使用时间,避免连续使用超过2小时。

2、睡眠干扰

夜间使用手机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睡眠不足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长期可能诱发焦虑症状。建议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3、社交压力

社交媒体中的比较心理和负面信息接收会增加心理负担。持续关注他人动态可能导致自我评价降低,产生不安全感。建议减少无效社交浏览,培养线下社交活动。

4、信息过载

海量信息输入会使大脑处理能力超负荷,产生认知疲劳。持续的信息刺激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决策困难。建议定期进行数字排毒,关闭非必要通知。

5、蓝光影响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可能干扰生物钟节律,影响情绪稳定性。长期暴露可能改变大脑杏仁核活动,增强焦虑反应。建议开启护眼模式或使用防蓝光眼镜。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手机使用带来的焦虑风险。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状态。培养阅读、绘画等线下兴趣爱好能有效转移注意力。若出现持续焦虑症状超过2周,建议及时到心理科就诊评估。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认知行为治疗或开具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但所有药物都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婴儿睡着了嘴巴还在吸是怎么回事??

婴儿睡着了嘴巴还在吸可能是正常的非营养性吮吸行为,也可能与饥饿、胃食管反流、鼻腔堵塞或神经发育不成熟等因素有关。若伴随拒奶、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需就医排查病理因素。

1. 非营养性吮吸

婴儿天生具有吮吸反射,睡眠中无意识吮吸嘴唇或手指属于自我安抚行为。这种动作有助于稳定情绪,通常不伴随吞咽动作,与清醒时的觅食反应不同。家长无须干预,但需注意避免手指长期吮吸导致皮肤破损。

2. 饥饿信号

未完全吃饱的婴儿可能在浅睡眠期出现觅食反射,表现为规律性吮吸动作并伴随转头寻乳。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易发生,建议家长记录喂养时间与奶量,若每次睡眠均出现该现象可尝试增加单次哺乳量10-15毫升。

3. 胃食管反流

胃酸刺激食管可能引发婴儿通过吞咽缓解不适,常见于平躺姿势。若同时存在吐奶、弓背哭闹,家长需抬高婴儿床头30度,哺乳后竖抱20分钟,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等胃黏膜保护剂。

4. 鼻腔堵塞

感冒或过敏导致的鼻塞会迫使婴儿改用口呼吸,睡眠中可能出现空吮动作。家长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鼻腔,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持续超过3天需排查腺样体肥大。

5. 神经发育因素

部分6月龄内婴儿因神经系统未成熟,可能出现睡眠期节律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规律性吸吮伴肢体抽动,通常随月龄增长消失。若动作频繁影响睡眠,医生可能评估后使用维生素B6片营养神经治疗。

建议家长观察记录吮吸频率与伴随症状,睡眠环境保持22-24℃适宜温度,避免包裹过厚加重不适。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滴剂促进婴儿钙吸收,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若吮吸动作伴随面色发绀、呼吸暂停等严重表现,需急诊排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一岁的宝宝晚上睡着一会儿后突然哭闹?

一岁宝宝夜间突然哭闹可能与生理需求、环境不适、疾病因素等有关,常见原因有饥饿、肠绞痛、睡眠环境改变、中耳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建议家长通过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症状,若持续哭闹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生理需求

饥饿是婴儿夜间哭闹的常见原因,一岁宝宝胃容量较小,夜间可能需要补充喂养。家长可观察宝宝是否有觅食动作,如吮吸手指或转头寻找乳房。肠绞痛多发生在傍晚或夜间,表现为突发性哭闹、双腿蜷曲,可能与胃肠发育不成熟有关。可尝试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

2、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衣物过紧、尿布潮湿等均可能引起不适。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使用纯棉透气睡衣,睡前更换干爽尿布。环境噪音或光线刺激也可能干扰睡眠周期,需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可使用小夜灯提供微弱照明。

3、疾病因素

中耳炎患儿平卧时耳内压力增高可能导致疼痛,常伴随抓耳、摇头动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可能出现夜惊、多汗、枕秃等症状。这两种情况均需儿科医生确诊,中耳炎可能需要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治疗,佝偻病需补充维生素D3滴剂。

4、睡眠倒退期

一岁左右可能出现睡眠模式调整,表现为频繁夜醒、哭闹。这与大脑发育导致的睡眠周期变化有关,通常持续2-4周。家长应保持固定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讲故事等,避免过度安抚形成依赖,可尝试延迟响应策略逐步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5、分离焦虑

此阶段宝宝开始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夜间醒来发现独处可能产生焦虑。表现为惊醒后立即大哭、寻找监护人。建议白天多进行躲猫猫游戏理解物体恒存性,夜间可放置安抚巾等过渡物品,离开前轻声告知会返回,逐步延长等待回应时间。

家长需记录宝宝哭闹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白天保证充足户外活动促进昼夜节律形成,晚餐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延长饱腹感。避免睡前1小时过度兴奋的活动,建立固定的睡眠仪式。若哭闹伴随呕吐、腹泻、皮疹或其他异常表现,或每周超过3次持续哭闹30分钟以上,建议尽早就诊排除病理性因素。日常可补充婴幼儿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热门标签

气虚 牛皮癣 阑尾炎 皮肤白喉 慢性额窦炎 鼻腔良性肿瘤 颈椎骨质增生 前庭大腺囊肿 泌尿生殖系滴虫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