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妇科 >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少经,经期时间长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糖尿病足截肢多长时间长好?

糖尿病足截肢后伤口愈合一般需要1-3个月,具体时间与截肢范围、血糖控制、感染程度等因素相关。

糖尿病足截肢后伤口愈合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小范围截肢如单个足趾或部分前足截肢,术后1-2个月可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这类患者若血糖控制稳定,术后未发生感染,且血液循环良好,伤口愈合相对较快。中范围截肢如经跖骨或踝关节离断,通常需要2-3个月恢复。这类手术创面较大,需更长时间进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大范围截肢如膝下或膝上截肢,因涉及肌肉、神经、血管等多层次组织修复,愈合周期可能延长至3个月以上。无论截肢范围大小,术后严格控糖是关键。血糖水平持续超过10mmol/L会显著延缓伤口愈合。同时需每日检查残肢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营养支持也至关重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5g/kg体重,维生素C补充有助于胶原合成。

建议术后定期复查血糖和伤口情况,坚持康复训练防止关节挛缩。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套保护残肢,避免摩擦和压力性损伤。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伤口渗液增多时须立即就医。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尿道结石时间长不排出对肾有影响吗?

尿道结石长时间不排出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尿道结石若长期滞留可能引发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或肾功能受损。

尿道结石滞留可能阻塞尿液流动,增加肾脏内压力。尿液无法正常排出时,肾脏会逐渐扩张形成肾积水。肾积水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腰部胀痛、排尿困难。长期积水会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过滤功能,严重时导致肾皮质变薄。肾积水还可能合并尿路感染,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感染进一步加重可能引发脓毒血症,威胁生命安全。

少数情况下结石长期刺激尿路黏膜可能诱发局部组织增生。尿路上皮在结石反复摩擦下可能发生异常改变,增加尿路上皮肿瘤发生概率。结石合并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播散,引起肾盂肾炎或肾周脓肿。肾功能持续受损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病,出现贫血、高血压等并发症。双侧尿路完全梗阻超过24小时可能造成急性肾衰竭,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建议出现尿道结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超声或CT明确结石位置和大小。平时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减少高草酸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但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症状。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液检查,监测肾脏健康状况。结石直径超过6毫米或伴有发热、血尿时应立即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李青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开车时间长腰痛怎么办?

开车时间长腰痛可通过调整坐姿、定时休息、腰部热敷、加强核心肌群锻炼、使用腰部支撑垫等方式缓解。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可能导致腰部肌肉劳损或腰椎间盘压力增大,建议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干预措施。

1、调整坐姿

驾驶时保持腰椎自然生理曲度是关键。座椅靠背角度应调节至100-110度,臀部尽量贴近椅背,避免腰部悬空。方向盘高度需使手臂微屈,减少肩颈代偿性用力。若座椅过软,可在腰后垫小毛巾卷以维持腰椎前凸,降低椎间盘压力。

2、定时休息

连续驾驶超过2小时应停车活动10分钟。建议进行腰部后伸运动:双手叉腰缓慢后仰至极限位保持5秒,重复5次。下车后可行走或做体侧旋转动作,促进腰部血液循环。长途驾驶者可设定每50公里休息一次的提醒,避免肌肉持续紧张。

3、腰部热敷

热敷能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40-45℃热水袋包裹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分钟。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烫伤。若条件允许,服务区休息时可用便携式电热护腰带,温度控制在中低档位。热敷后配合轻度拉伸效果更佳。

4、核心肌群锻炼

平板支撑能增强腹横肌和竖脊肌稳定性,建议从30秒/组开始逐步延长。仰卧抬腿训练可强化髂腰肌,双腿交替抬高至45度保持5秒。游泳中的蛙泳动作对腰部负担较小且能锻炼核心,每周2次为宜。锻炼初期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应循序渐进增加强度。

5、腰部支撑垫

记忆棉材质支撑垫能贴合腰椎曲线,分散局部压力。选择厚度5-8厘米、宽度覆盖整个腰部的产品,过厚可能改变驾驶姿势。部分支撑垫带有按摩功能,但振动强度不宜过大。安装时需确保不影响安全带正常使用,急刹车时不会移位。

日常需避免急转弯或颠簸路段长时间驾驶,空调出风口不宜直吹腰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如牛奶、西蓝花等。若腰痛伴随下肢麻木或夜间加重,可能提示腰椎间盘突出,须及时就诊骨科。短途驾驶者可准备便携式腰椎牵引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说明书指导。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孩子排便时间长怎么办?

孩子排便时间长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培养排便习惯、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孩子排便时间长通常由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排便习惯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有助于改善排便时间长的问题。菠菜、西蓝花、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家长需注意孩子每日饮水量,缺水会导致粪便干硬。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米面和高脂肪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加重便秘症状。

2、增加运动

适当运动能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家长可鼓励孩子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通过游戏方式增加活动量。久坐不动是导致排便困难的常见原因,建议减少静态活动时间。

3、培养排便习惯

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对改善排便时间长很重要。家长应引导孩子在固定时间尝试排便,最好选择餐后30分钟内。为孩子准备适合的坐便器,确保双脚能着地。不要催促或责备孩子,避免造成心理压力。坚持2-4周可形成条件反射。

4、腹部按摩

顺时针腹部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家长可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轻柔按摩孩子腹部5-10分钟。按摩前确保孩子膀胱排空,力度要适中。可在孩子躺卧时进行,每天1-2次。配合热敷效果更好,但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5、药物治疗

若生活方式调整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乳果糖口服溶液能软化粪便,聚乙二醇4000散剂可增加粪便含水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药物治疗应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

家长应关注孩子排便情况,记录排便频率和性状。保证孩子每日饮水量,6岁以上儿童建议每天1200-1500毫升。鼓励孩子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梨、火龙果等。限制高糖高脂零食摄入。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无改善,或伴有腹痛、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改善排便问题至关重要。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耳鸣时间长了什么后果?

耳鸣时间长了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

长期耳鸣可能对听觉系统造成持续性刺激,导致内耳毛细胞或听觉神经受损,进而引发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对声音敏感度降低或辨别能力减弱。耳鸣还可能干扰正常睡眠,导致入睡困难或频繁觉醒,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耳鸣带来的持续性不适感容易诱发情绪问题,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时可能影响社交功能和生活质量。

建议耳鸣患者及时就医检查,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热门标签

心悸 脓癣 肾动脉瘤 产后尿潴留 晶状体损伤 淋巴管肉瘤 盲袢综合征 呼吸性酸中毒 卵巢恶性肿瘤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