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可以去看牙医,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牙菌斑堆积、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牙医可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情,并提供针对性治疗。
牙龈炎早期症状较轻时,牙医会建议通过超声波洁治术清除牙结石和菌斑,配合局部冲洗上药缓解炎症。日常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避免刺激性食物。若未及时干预,炎症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此时需进行龈下刮治或牙周翻瓣手术,必要时联合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辅助控制感染。
牙龈炎患者就诊后应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蓝花、猕猴桃。避免用力横刷牙齿,掌握巴氏刷牙法。吸烟者需戒烟以降低炎症复发概率。若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或脓液渗出,应立即复诊。
补牙时牙医未戴手套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但概率较低。可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以及疱疹、梅毒等接触传播疾病。口腔诊疗中规范防护可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若牙科器械消毒不彻底且医患双方存在皮肤破损,病毒可能经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但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艾滋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弱,常规暴露下感染概率极低。疱疹病毒可通过唾液或皮肤接触传播,但需病毒处于活跃期且接触部位有黏膜破损。梅毒螺旋体通过直接接触病灶分泌物传播,补牙操作中接触概率较小。
实际感染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牙医携带病原体且处于传染期、诊疗过程中发生体液交换、患者免疫系统未能及时清除病原体。现代口腔诊所普遍执行高温高压消毒流程,一次性器械使用率超过90%,显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出现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医疗机构会立即启动暴露后预防措施。
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观察诊室是否公示消毒管理制度,注意器械是否为独立包装或明显经过灭菌处理。治疗后若出现持续发热、口腔溃疡经久不愈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进行血清学检测。日常维护口腔健康可减少龋齿发生,降低侵入性治疗需求。
疫情期间看牙医是可行的,但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牙科诊所通常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流程,包括预约管理、患者筛查、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和环境消毒等,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预约时,诊所会询问健康状况和旅行史,患者需如实回答。就诊时,患者应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并遵守诊所的社交距离规定。诊所可能会限制陪同人员,以减少人员密度。对于非紧急牙科问题,建议通过电话或在线咨询先与牙医沟通,以确定是否需要现场就诊。紧急牙科问题,如剧烈牙痛、牙齿外伤或感染,应尽快就医。日常护理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可以减少牙科问题的发生。定期牙科检查和清洁也是预防牙科疾病的重要措施。疫情期间,遵循卫生部门的指导和建议,合理安排牙科就诊,既能保障口腔健康,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