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老年人得糖尿病危险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氢氯噻嗪糖尿病能吃吗??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遵医嘱服用氢氯噻嗪,但需严格监测血糖变化。氢氯噻嗪是一种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但可能对血糖代谢产生影响。

氢氯噻嗪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泄降低血压,但长期使用可能减少胰岛素分泌或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短期小剂量使用,并配合调整降糖方案。用药期间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观察是否出现多饮、多尿等异常症状。

若患者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低钾血症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通常不建议使用氢氯噻嗪。合并痛风病史者也需谨慎,该药可能升高血尿酸水平。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患者,应禁用此类利尿剂。

糖尿病患者使用氢氯噻嗪期间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5克,同时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避免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影响药效。若出现明显口渴、乏力或血糖波动超过20%,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电解质和肾功能,确保用药安全性。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需注意注射技术、血糖监测、饮食运动配合及低血糖预防。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注射前需检查药液有无浑浊或沉淀,选择腹部、大腿外侧等部位轮换注射以避免脂肪增生。使用酒精棉片消毒皮肤后,捏起皮肤快速进针,推注完毕停留10秒再拔针。每日定时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根据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外出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应对突发低血糖,避免空腹运动。合并感染、发热时需增加监测频率,及时与医生沟通剂量变化。胰岛素笔应室温保存避免冷冻或暴晒,开封后使用不超过4周。

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酗酒及剧烈运动后立即注射胰岛素。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葡萄糖酸钙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适量服用葡萄糖酸钙,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用量。葡萄糖酸钙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钙缺乏症,对血糖直接影响较小,但需警惕含糖剂型对血糖的影响。

葡萄糖酸钙作为矿物质补充剂,其成分不会显著干扰糖代谢过程。临床常用的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或片剂中,部分产品可能含有少量辅料糖分,但单次服用剂量所含碳水化合物通常不足1克,对血糖波动影响有限。对于需要长期补钙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无糖配方的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分散片或颗粒剂。服用期间建议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观察个体耐受情况。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避免高钙血症风险。

少数情况下需限制葡萄糖酸钙使用。若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高钙血症、肾结石病史或正在服用强心苷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情或引发药物相互作用。部分患者对葡萄糖酸钙辅料过敏时,会出现皮疹、消化道不适等症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更需严格评估,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血管病变,不当注射可能导致局部组织钙化或坏死。

糖尿病患者补钙应优先从膳食获取,每日摄入300-500毫升低脂牛奶,搭配西蓝花、豆腐等富含钙的食物。若需药物补钙,建议选择柠檬酸钙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剂型,并与降糖药服用时间间隔2小时。定期检测血钙、尿钙及肾功能指标,出现多饮多尿加重或骨关节疼痛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跑步对糖尿病有没有好处?

跑步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好处,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和增强心肺功能。糖尿病患者跑步时需注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身体状况,避免低血糖或运动损伤。

跑步作为有氧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规律跑步可减少内脏脂肪堆积,改善血脂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跑步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物质,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状态。跑步还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跑步前应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

合并严重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跑步,可能引发眼底出血。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者需选择缓冲性好的跑鞋,避免足部损伤。血糖过高或出现酮症时应暂停跑步。跑步过程中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需立即停止。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从快走开始逐步过渡到慢跑,避免运动损伤。

糖尿病患者跑步需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运动计划,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跑步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跑步时穿着透气吸汗的运动服装,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运动后适当补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脱水或低血糖。长期坚持跑步需结合血糖监测和定期体检,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女性糖尿病影响生育吗??

女性糖尿病可能影响生育,但通过规范管理多数可正常妊娠。糖尿病对生育的影响主要与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有关。

血糖控制良好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通常具备正常生育能力。高血糖可能干扰卵巢功能,导致月经紊乱或排卵障碍,但通过胰岛素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激素水平趋于稳定。孕前3-6个月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能显著降低胎儿畸形风险。这类患者妊娠期间需要更频繁的血糖监测,产科检查频率需比普通孕妇增加1倍,但整体妊娠成功率与健康人群差异不大。

合并严重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生育风险明显增高。长期未控制的血糖可能损伤子宫内膜血管,增加流产、早产概率。糖尿病肾病三期以上患者妊娠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视网膜病变进展期孕妇存在眼底出血风险。这类患者需经内分泌科与产科联合评估,部分病例可能被建议暂缓妊娠。胰岛素泵治疗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改善部分重症患者的妊娠结局。

所有糖尿病女性计划怀孕前应完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等全面筛查。妊娠期间需要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每日血糖监测应涵盖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共7个时间点,保持餐前血糖3.9-5.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1mmol/L。产后6-12周需重新评估糖耐量状态,母乳喂养期间仍需维持严格的血糖控制。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热门标签

雀斑 肾下垂 肩袖损伤 肱动脉损伤 前庭大腺炎 舌下腺囊肿 肾动脉闭塞 阿米巴结肠炎 恶性血管内皮瘤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