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贫血

女性贫血会引起痛经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贫血和气血不足是一回事吗?

贫血与气血不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是西医诊断的血液疾病,后者是中医辨证的体质状态。

1、定义差异:

贫血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主要依据血红蛋白浓度诊断。气血不足是中医术语,描述人体气和血两种基础物质亏虚的状态,常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但无特定实验室指标。

2、诊断标准:

贫血需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可诊断。气血不足则依赖中医四诊合参,结合舌脉象如舌淡、脉细弱及症状综合判断。

3、病因机制:

贫血常见于铁缺乏、维生素B12不足或慢性失血等。气血不足多因脾胃虚弱、久病耗损或情志失调导致,可能伴随贫血,也可能独立存在。

4、临床表现:

贫血典型症状包括头晕、心悸、指甲脆薄。气血不足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自汗、月经量少、语声低微等中医特有表现。

5、干预方式:

贫血需针对病因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等。气血不足则需中医整体调理,采用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治法,常用八珍汤、归脾汤等方剂。

日常调理需注意饮食均衡,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食物,配合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避免过度劳累。若长期出现面色苍白、疲倦等症状,建议同时进行西医血液检查和中医体质辨识,以明确具体问题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贫血在中医中属于什么范畴?

贫血在中医中属于"血虚"范畴,主要与脾虚失运、肾精不足、肝血亏虚、心脾两虚、瘀血内阻等因素相关。

1、脾虚失运: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化生为血液。这类患者常见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等症状,治疗需健脾益气,常用归脾汤等方剂调理。

2、肾精不足:

肾藏精,精能化血。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肾精时,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伴随贫血。治疗以填精补髓为主,可选用左归丸等滋补肾精的方药。

3、肝血亏虚:

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长期熬夜或情绪抑郁会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指甲苍白、月经量少、视物模糊等。中医常用四物汤加减来滋补肝血,配合调节情志。

4、心脾两虚:

心血依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过度劳累或慢性失血会造成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与贫血并见。治疗需心脾同补,归脾汤配合养心安神药物效果显著。

5、瘀血内阻:

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会形成瘀血,影响新血生成。这类贫血常见舌质紫暗、肌肤甲错,需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剂,使瘀去新生。

中医调理贫血需注重整体辨证,除药物外建议配合食疗,如红枣、枸杞、黑芝麻等补血食材;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严重贫血或病因不明者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不同体质类型需个性化调理,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八个月宝宝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八个月宝宝贫血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发育迟缓和易感染等症状。

1、皮肤苍白:

贫血患儿因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及黏膜颜色变浅,尤其以口唇、甲床和眼睑结膜处明显。家长可观察宝宝这些部位的颜色变化,若持续苍白需警惕贫血可能。

2、食欲减退:

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消化酶活性,导致宝宝出现厌食、拒食表现。部分患儿会出现异食癖,如啃咬玩具、吃泥土等异常行为。

3、精神萎靡:

贫血会导致组织缺氧,宝宝表现为活动减少、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与同龄婴儿相比,贫血患儿更易疲劳,玩耍时间明显缩短。

4、发育迟缓:

长期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不达标。严重者可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等大运动能力延迟。

5、易感染:

贫血会降低免疫功能,患儿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感染频率增高且恢复较慢,部分会出现反复低热表现。

建议加强含铁辅食添加,如强化铁米粉、动物肝脏泥等,同时保证维生素C摄入促进铁吸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若出现持续苍白、喂养困难或频繁感染,应及时就医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哺乳期母亲应注意自身铁营养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新生儿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生儿贫血可能由生理性血液稀释、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母婴血型不合溶血、遗传性血液疾病、感染或营养缺乏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血液稀释:

新生儿出生后血容量快速增加,红细胞生成暂时性不足导致生理性贫血,属于正常发育过程。足月儿血红蛋白在出生后2-3个月逐渐回升,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2、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骨髓造血功能不成熟,铁储备不足,红细胞寿命较短。这类婴儿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母乳喂养时可添加铁强化剂。

3、母婴血型不合溶血:

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出生后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需通过光照疗法、静脉免疫球蛋白或换血治疗,产前血型筛查和产后胆红素监测至关重要。

4、遗传性血液疾病: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基因缺陷会影响红细胞生成或存活。这类贫血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包括输血、脾切除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长期管理方案。

5、感染或营养缺乏:

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出生后铁、叶酸、维生素E缺乏也会导致贫血。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营养性贫血应通过母乳强化或配方奶补充营养素,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

预防新生儿贫血需重视孕期营养均衡,孕妇应保证足量的铁、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建议使用铁强化配方奶。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发现皮肤苍白、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异常表现时及时就医。避免擅自补充铁剂,过量补铁可能影响锌吸收并造成氧化损伤。保持居室通风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预防相关传染病。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女性长期贫血却很胖怎么回事??
女性长期贫血但体重较高可能与营养缺乏、内分泌失调、隐性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了解具体原因需要排查饮食不均衡、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潜在疾病。寻求医生的检查和建议是关键,同时可以从饮食调节、适度运动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改善。 1、饮食因素 女性长期贫血可能是体内缺乏重要造血营养素如铁、维生素B12、叶酸导致的,同时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会造成体重增加。尤其是部分人习惯食用精加工食品、甜点饮料,容易导致热量过剩和微量元素缺乏共存。建议加强饮食中高铁食物的摄入,例如瘦牛肉、鸡肝、菠菜、黄豆等,同时增加维生素C来源如橙子、草莓,以促进铁吸收。避免或减少含糖饮料、膨化食品的摄入,有助于热量管理。 2、内分泌问题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可能同时导致疲惫、贫血与体重增加。甲减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虽然饮食正常,但热量易储存为脂肪,同时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如果有持续性疲劳、怕冷或皮肤干燥等症状,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也是女性肥胖和月经失调的常见原因,可引发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影响铁利用率。此类情况需结合内分泌科医生治疗。 3、隐性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不佳 某些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道溃疡、肠道吸收障碍等可能导致体内铁摄入和利用率低下,引发贫血,同时炎性环境会干扰身体代谢,引起脂肪堆积。另外,肠道菌群失衡会使胃肠道吸收紊乱,同时影响脂蛋白代谢,从而表现为肥胖和贫血并存。这类情况可通过早期胃肠镜检查、便常规、C反应蛋白等筛查,结合使用益生菌调节菌群、改善胃肠道吸收能力。 4、缺乏运动与不良作息 长期缺乏规律运动或作息紊乱如熬夜会造成代谢缓慢,脂肪囤积,同时影响血液循环和造血功能。积极养成运动习惯,如每周至少进行4-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有助于改善代谢紊乱并调节体重。同时,规律睡眠可以让身体更好修复,提高免疫和代谢效率。 女性同时出现长期贫血和体重过重的现象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身体信号,可能涉及多种病理和生活习惯因素。通过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可以从饮食改善、运动习惯调整、针对性治疗等方面综合干预,逐步缓解问题。建议尽早就诊查明潜在原因,不可单纯只关注体重或贫血,避免问题进一步加重。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肺水肿 汗疱疹 白色糠疹 肺结节病 颈部扭伤 脐带脱垂 甲-髌综合症 变应性结膜炎 胫骨上端骨折 泌尿生殖系滴虫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