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育儿

宝宝一岁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一岁半宝宝身上痒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身上痒可能与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湿疹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湿护理、排查过敏原、外用药物等方式缓解。

皮肤干燥是婴幼儿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室内湿度不足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建议每日使用无香精婴儿润肤霜,洗澡水温控制在37-38摄氏度,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过敏反应可能由食物、尘螨或衣物材质引发,表现为皮肤发红伴抓痕,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并更换纯棉衣物。湿疹患儿皮肤会出现红斑、脱屑,可遵医嘱短期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地奈德乳膏,严重时联合口服氯雷他定糖浆。

保持宝宝指甲修剪平整,夜间可佩戴纯棉手套防止抓伤。如瘙痒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皮肤破溃渗液,需及时就诊儿科或皮肤科。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一岁宝宝发烧怎么降温?

一岁宝宝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缓解。

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的低热状态。将室温调节至24-26摄氏度,避免穿盖过多衣物。使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重复进行可帮助散热。适当增加饮水量,选择温水或口服补液盐。药物降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发热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有无嗜睡、拒食等异常表现。

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可适量食用米粥、果蔬泥等易消化食物。若体温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一岁宝宝贫血严重后果?

一岁宝宝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认知障碍或器官损伤。贫血通常由缺铁、维生素B12缺乏、遗传性疾病或慢性失血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一岁宝宝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可能与辅食添加不足或母乳含铁量低有关。患儿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食欲减退、易哭闹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同时增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等。家长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量补铁。

2、维生素B12缺乏

纯母乳喂养且母亲素食的宝宝易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症状包括舌炎、神经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等。治疗需遵医嘱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甲钴胺片,母亲应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家长需观察宝宝运动发育里程碑,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

3、遗传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溶血性贫血,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生长发育滞后。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包括输血、去铁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家长应避免近亲结婚,孕期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患儿需定期监测铁过载情况。

4、慢性失血

肠道畸形、牛奶蛋白过敏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常伴随血便、呕吐、体重不增等症状。需通过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包括停用过敏原奶粉、手术矫正畸形等。家长需记录宝宝排便情况,选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

5、感染相关贫血

反复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炎症性贫血。患儿多有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表现。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贫血严重时需输血支持。家长应按时接种疫苗,保持环境卫生。

预防一岁宝宝贫血需保证母乳妈妈营养均衡,6月龄后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避免过早引入鲜牛奶,控制每日奶量不超过700毫升。发现宝宝有嗜睡、拒食、心率增快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遵医嘱复查血常规,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贫血纠正后仍需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以补充储存铁。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一岁半宝宝出牙发烧的特点?

一岁半宝宝出牙发烧通常表现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可能伴随牙龈红肿、流涎增多、烦躁不安等症状。出牙引起的发热多为暂时性,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部分宝宝可能出现食欲下降、频繁啃咬物品等行为,但通常不会出现高热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的情况。

出牙期发热主要与牙龈组织局部充血、炎症反应有关。牙齿萌出过程中,牙龈受到机械刺激,可能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轻微紊乱。此时可给宝宝使用牙胶或冷毛巾按摩牙龈,帮助缓解不适。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腹泻、皮疹等其他症状,需警惕病毒感染等疾病因素。

建议家长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适当增加饮水量,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包裹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可咨询医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一岁多宝宝晚上哭闹肚子鼓鼓的怎么办?

一岁多宝宝晚上哭闹肚子鼓鼓可能与肠胀气、消化不良、肠套叠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肠胀气多因吞咽空气或食物发酵产气导致,表现为腹部膨隆、频繁哭闹。哺乳后需竖抱拍嗝,减少空气吞咽,避免过度喂养。腹部按摩以顺时针方向轻柔按压,促进气体排出。消化不良常见于辅食添加不当或乳糖不耐受,伴随食欲下降、大便酸臭。可少量多餐喂养,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糊、南瓜泥。肠套叠属于急症,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需立即就医排除。药物干预需遵医嘱,如西甲硅油乳剂缓解胀气,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

日常注意观察宝宝排便及精神状态,避免腹部受凉,喂养时保持正确姿势。

刘晗

主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幻觉 内痔 巩膜炎 结节病 皮肤炭疽 槭糖尿病 急性肝衰竭 桡骨颈骨折 甲-髌综合症 耳源性脑积水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