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中暑热射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中暑和风热感冒有什么区别?

中暑与风热感冒在病因、症状及处理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中暑是因高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的急性病症,风热感冒则是外感风热邪气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差异

中暑由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散热障碍引发,常见于长时间暴露于烈日或密闭高温环境。风热感冒多因气候骤变、免疫力下降时感染风热病邪,或由普通感冒转化而来,具有传染性。

二、核心症状

中暑以高热、皮肤干热无汗、意识障碍为主,体温可超过40摄氏度,伴随肌肉痉挛或抽搐。风热感冒表现为咽喉肿痛、黄稠鼻涕、头胀痛,发热通常不超过39摄氏度,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三、伴随体征

中暑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异常,严重时引发多器官衰竭。风热感冒常见舌红苔黄、脉浮数等中医体征,可合并扁桃体红肿或结膜充血。

四、病程进展

中暑症状突发且进展迅速,未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风热感冒病程约5-7天,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后期可能出现痰热壅肺等并发症。

五、处理原则

中暑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物理降温并补充电解质,严重者需静脉补液。风热感冒以疏风解表为主,可遵医嘱使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配合多饮水休息。

预防中暑应注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含盐水分,穿戴透气衣物。预防风热感冒需保持居室通风,饮食清淡少辛辣,体质虚弱者可接种流感疫苗。两者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均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何洁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中暑拉肚子呕吐怎么办?

中暑后出现拉肚子呕吐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中暑通常由高温高湿环境暴露、体液大量丢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重症状,同时保持平卧位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若条件允许可开启空调或风扇辅助降温。

2、补充电解质

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Ⅲ,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禁止摄入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

3、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冷敷。可配合扇风加速蒸发散热,但需避免直接用冰水浸泡导致寒战。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停止强力降温。

4、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缓解腹泻症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改善胃肠型中暑的呕吐,对乙酰氨基酚片用于控制伴随的发热症状。所有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呕吐无法进食、意识模糊、少尿无尿等表现,需立即送医静脉补液治疗。严重中暑可能引发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需通过血常规、电解质检测等评估病情。

恢复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胃肠。每日保证充足睡眠,症状完全缓解前避免剧烈运动或重返高温环境。建议配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户外活动时注意穿戴防晒衣物并定时补充水分。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热射病会不会引起脑损伤?

热射病可能会引起脑损伤。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由于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热射病引起脑损伤的主要机制是高温直接损害脑细胞。当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时,脑组织会出现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表明脑功能已经受到损害。热射病还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因子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脑损伤的程度与高温暴露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暴露时间越长,脑损伤越严重。

少数情况下,热射病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明显的脑损伤症状。这类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快恢复正常体温。但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脑组织仍可能受到轻微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在后期才逐渐显现。部分患者康复后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这些都是脑损伤的表现。

热射病患者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迅速降温,同时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脑保护治疗,预防或减轻脑损伤。康复期间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脑功能。饮食上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坚果等,有助于脑组织修复。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夏季预防中暑小妙招?

夏季预防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饮食及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

每日饮水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高温作业或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及儿童对缺水敏感,家长应定时提醒饮水。

2、衣物选择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活动时可使用湿毛巾敷颈部。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这类材质会阻碍汗液蒸发。婴幼儿衣物需选择A类纯棉材质,家长需注意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避开高温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等防护。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30分钟内升至50度,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

4、饮食调节

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吃些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减少代谢产热。可饮用淡盐水、菊花茶等防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须控制含糖饮料。高温环境下蛋白质需求增加,可适当补充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5、快速降温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禁止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家中可备置冰袋、退热贴等应急降温物品。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夏季应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疲劳。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适当进行游泳、早晚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耐热能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发现他人中暑时,应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怎么样才可以预防中暑呢?

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活动强度、关注高危人群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1、避免高温暴露

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若需外出,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或帽子阻挡直射阳光。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2、及时补水

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2000毫升,高温环境下需增至2000-3000毫升。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钠的电解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需加强补水。

3、合理着装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太阳镜,裸露皮肤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避免穿着深色紧身衣物阻碍散热。

4、调整活动强度

高温环境下避免剧烈运动,劳动或锻炼应分时段进行,每活动30分钟休息10分钟。若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转移到阴凉处。运动员、户外工作者需制定渐进式热适应训练计划。

5、关注高危人群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服用利尿剂等药物者更易中暑。婴幼儿外出需配备遮阳篷,避免单独留在密闭车内。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突然冷热刺激。集体活动时配备急救药品和冰袋。

日常可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分高的蔬果,避免酒精和咖啡因饮品。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定期对电风扇、空调等防暑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社区应开放避暑场所供特殊人群使用。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头痛 多肌炎 高血压 迷路炎 手汗症 肋骨骨髓炎 手足徐动症 女性尖锐湿疣 十二指肠损伤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