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降低肝硬化与肝癌发生概率。
慢性乙肝患者通过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可显著降低血液中乙肝病毒载量,使肝功能指标趋于稳定。部分患者经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可能出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病毒DNA仍可能潜伏在肝细胞内,存在复发风险。干扰素类药物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实现有限疗程的功能性治愈,但仅对部分特定人群有效。
极少数急性乙肝感染者在发病早期通过自身免疫清除可实现自愈,但慢性乙肝感染者肝脏已形成病毒cccDNA库,现有医疗手段难以完全清除。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虽在研究中显示清除乙肝病毒潜力,但目前尚未进入临床推广应用阶段。肝移植手术可替换病变肝脏,但术后仍需终身抗病毒治疗以防止供肝再感染。
慢性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避免饮酒和损肝药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接种甲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建议在感染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
慢性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传染。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传染性,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1、血液传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是慢性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都可能造成感染。纹身、穿耳洞等有创美容操作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存在传播风险。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也可能传播病毒。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和产后密切接触从感染母亲传播给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亲的血液和体液是主要传播途径。未采取预防措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其新生儿感染概率较高。目前通过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3、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慢性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通过性接触时的黏膜微小破损进入对方体内。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感染风险较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4、共用注射器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可直接将病毒注入血液循环系统。吸毒人群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杜绝吸毒和避免共用注射器是预防的关键。
5、医源性传播医疗机构中如果消毒不彻底,医疗器械如内窥镜、手术器械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也可能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推广一次性医疗用品、医务人员接种疫苗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医源性传播。
预防慢性乙肝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进行有创操作要选择正规机构。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