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什么症状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怎么治疗?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通过保守观察、药物治疗、内镜注射治疗、输尿管再植术、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病可能与先天性输尿管发育异常、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液浑浊等症状。

1、保守观察

轻度反流患儿若无明显症状可定期随访,通过超声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监测反流程度变化。家长需记录患儿排尿频率、尿量及是否伴随发热,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此阶段重点预防尿路感染,保持会阴清洁,鼓励规律排空膀胱。

2、药物治疗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呋喃妥因肠溶片。存在膀胱过度活动者可配合酒石酸托特罗定口服溶液、奥昔布宁缓释片改善排尿功能。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尿培养。

3、内镜注射治疗

适用于Ⅱ-Ⅲ度反流,通过膀胱镜在输尿管开口下方注射聚糖酐/透明质酸复合物增加黏膜下隧道长度。该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住院1-2天,但存在注射材料移位可能。治疗后需继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6个月,并通过超声评估疗效。

4、输尿管再植术

重度反流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开放性手术,常见术式包括Cohen术、Politano-Leadbetter术。手术重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抗反流机制,成功率超过90%。术后需留置导尿管5-7天,监测有无吻合口狭窄或膀胱痉挛等并发症。

5、饮食调整

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分次饮用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适量补充维生素C酸化尿液。培养定时排尿习惯,排尿时采取双下肢外展体位,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会阴。

患儿日常应穿着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便秘和剧烈蹦跳运动。家长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脏超声。若出现发热、腰痛或尿液异味需及时就诊,长期反流可能影响肾功能者需配合低蛋白饮食。治疗期间建议记录排尿日记,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进展。

张文同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膀胱输尿管反流如何确诊?

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通过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膀胱镜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等方法确诊。该疾病可能由先天性输尿管发育异常、膀胱功能异常、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排尿疼痛、腰部胀痛等症状。

1、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金标准,通过导尿管向膀胱注入造影剂,在X光透视下观察排尿过程中造影剂是否逆向流入输尿管。该方法能明确反流程度分级,对儿童患者尤为重要。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检查中可能引起短暂排尿不适。

2、超声检查

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通过观察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等间接征象提示反流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检测排尿时输尿管口喷尿信号异常。虽然无辐射且操作简便,但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反流,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放射性核素扫描

将放射性标记物注入膀胱后,用γ相机监测肾脏区域放射性活度变化,能定量评估反流程度且辐射剂量较低。特别适合需要多次复查的儿童患者,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常规开展此项检查。

4、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可直接观察输尿管开口形态异常,如开口位置偏移、隧道长度不足等解剖缺陷。检查时还能测定输尿管开口阻力指数辅助诊断。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需在麻醉下进行。

5、尿动力学检查

通过测量膀胱内压与尿流率,评估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功能,识别神经源性膀胱等继发性反流病因。检查需放置膀胱测压导管,可能引发尿路刺激症状,结果解读需结合患者排尿日记等临床资料。

确诊膀胱输尿管反流后,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排尿冲刷作用,避免憋尿行为。儿童患者建议定时规律排尿,可配合盆底肌训练改善膀胱功能。反复尿路感染者应记录体温及排尿症状变化,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局部刺激。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重度反流患者需长期随访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展。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原因?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膀胱功能异常、尿路感染、遗传因素、神经源性膀胱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发育异常:

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瓣膜结构发育不全或缺失是常见原因。胚胎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可导致输尿管开口位置偏移或形态异常,使尿液在膀胱收缩时反流至输尿管。轻度反流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改善,重度需手术矫正。

2、膀胱功能异常:

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或收缩协调性差会导致排尿压力异常增高。功能性排尿障碍如排尿中断、尿流微弱等习惯可能加重反流。膀胱训练和定时排尿可改善症状,严重者需配合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3、尿路感染:

反复尿路感染可能破坏输尿管末端抗反流机制。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输尿管黏膜,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控制感染需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排查是否存在解剖结构异常。

4、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病史的儿童发病率显著增高。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输尿管平滑肌发育或胶原蛋白合成,导致连接处结构薄弱。这类患儿需定期进行超声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检查。

5、神经源性膀胱:

脊柱裂、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破坏膀胱神经支配。失去正常排尿反射会导致膀胱高压性排空,合并反流风险达60%以上。这类患者需要间歇导尿配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日常需保证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以上,避免便秘和憋尿行为。建议采用三次排尿法排尿-等待2分钟-再次排尿,减少残余尿量。定期尿常规检查和肾脏超声监测至关重要,反复发热或腰痛需立即就诊。母乳喂养婴儿可适当延长喂养时间,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泌尿系统菌群平衡。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反流性肾病怎么治?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反流性肾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干预,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解剖异常、尿路感染等。轻度反流可通过抗生素预防感染,严重病例需手术矫正,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和定期复查。 1、药物治疗是轻度反流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用于预防尿路感染;抗胆碱药物如奥昔布宁可减少膀胱过度活动;利尿剂如呋塞米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肾功能和感染情况。 2、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反流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输尿管再植术、内镜下注射填充剂和膀胱颈重建术。输尿管再植术通过重新植入输尿管至膀胱壁,改善反流;内镜下注射填充剂可增强输尿管口闭合功能;膀胱颈重建术适用于膀胱颈松弛的患儿。 3、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控制病情,建议患儿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憋尿,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蛋白食物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定期复查是管理反流性肾病的重要环节,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核素扫描等。通过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反流性肾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及身体状况,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肾功能损害。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关注患儿日常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药物、手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多重手段,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需长期管理以避免复发和并发症。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如何用药?
可以通过服用阿莫西林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因为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由于感染所引起,而治疗的药物选择控制感染的抗生素药物,能够有效保护肾功能,预防并发症。同时家长需要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避免导致再次感染引起症状加重,同时需要给患儿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能够有效抑制感染。如果出现了其他的异常情况,那就需要及时的咨询医生或者去医院就诊,然后针对性的治疗。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胆管炎 瘙痒症 骨样骨瘤 巴尔通体病 输尿管囊肿 非性病性梅毒 口腔恶性肿瘤 大脑镰旁脑膜瘤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