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甲亢

T3型甲亢复发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锥体外系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运动迟缓、平衡障碍。

1、肌张力障碍:

锥体外系病变常导致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持续僵硬,被动活动时出现铅管样或齿轮样阻力;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这种障碍可影响全身或局部肌群,常见于帕金森病等疾病。

2、不自主运动:

患者可能出现多种不自主运动,包括静止性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阵挛等。这些异常运动在安静时明显,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自主运动的类型和范围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3、姿势异常:

典型表现为躯干前屈、四肢屈曲的特殊姿势。患者站立时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和膝关节呈半屈曲状态。行走时缺乏正常的联带运动,呈现慌张步态或冻结步态。

4、运动迟缓:

患者动作启动困难,运动幅度减小,速度减慢。表现为面部表情减少、眨眼次数减少、言语单调、书写字体变小等。严重者可出现运动不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受限。

5、平衡障碍:

由于姿势反射障碍,患者容易发生跌倒。站立时身体前后或左右摇摆,行走时步基增宽,转弯困难。严重平衡障碍是晚期锥体外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锥体外系综合征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坚果等。适当进行平衡训练和柔韧性练习有助于改善症状,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跌倒受伤。症状明显影响生活时应及时就医,由神经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丧失、视野缺损、瞳孔对光反射异常、视网膜苍白水肿及动脉变细。该病属于眼科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1、视力骤降:

患者通常在数秒内出现单眼视力急剧下降至手动或光感水平。这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对缺氧极度敏感,动脉血流中断后5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发病后90分钟内是黄金救治期,需紧急进行降眼压、血管扩张等治疗。

2、视野缺损:

约80%患者伴随特征性视野缺失,多表现为下方视野扇形缺损或中心暗点。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后极部呈乳白色混浊,黄斑区因视网膜较薄呈现"樱桃红斑"特征性改变。

3、瞳孔异常:

患眼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但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称为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该体征是鉴别视神经疾病的重要依据,需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4、眼底改变:

视网膜动脉显著变细呈节段性血柱,静脉塌陷,视盘边界模糊。发病24小时后可见视网膜内层棉絮状渗出,1-2周后出现视神经萎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

5、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眼胀、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约20%病例发病前有短暂黑朦发作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诱因,需排查心血管危险因素。

发病后应立即进行眼球按摩、前房穿刺等急救措施,并尽快转诊至具备溶栓条件的医疗中心。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心脏检查。建议高风险人群避免长时间俯身动作,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当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出现突发视力下降时需争分夺秒就医,每延迟1小时治疗将导致约20%的视力恢复机会丧失。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步态不稳、肢体协调障碍、构音障碍、眼球震颤及肌张力减低。

1、步态不稳:

患者行走时呈现醉酒样步态,双足基底增宽,身体左右摇晃,容易跌倒。这种步态异常是小脑蚓部受损的典型表现,严重时需搀扶或完全无法独立行走。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转身时轻度失衡,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站立困难。

2、肢体协调障碍:

表现为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患者无法准确完成快速交替动作。上肢可见意向性震颤,即越接近目标物体时抖动越明显。书写时字迹潦草变大,系扣子、用筷子等精细动作完成困难,这些症状反映小脑半球功能受累。

3、构音障碍:

出现爆破性语言,语音忽高忽低且节律不规则,类似吟诗样语言。严重时发音含糊不清,语句断续,但无语言理解障碍。这种构音障碍源于小脑对发音肌群协调功能的失控,常伴随吞咽时呛咳。

4、眼球震颤:

多为水平性眼球震颤,注视目标时出现节律性摆动,向患侧注视时震颤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视物晃动感,阅读时易疲劳。眼球运动异常与前庭小脑通路受损相关,急性期可能伴随眩晕症状。

5、肌张力减低:

患侧肢体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小,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肢体摆动幅度增大,维持姿势时肌肉调节能力下降。这种肌张力改变与小脑对脊髓反射弧的调节功能受损有关。

日常护理需注意防跌倒措施,移除居家环境障碍物,浴室铺设防滑垫;饮食选择易咀嚼吞咽的半流质,避免呛咳风险;康复期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直线行走等,逐步增加难度;建议穿着防滑鞋,外出使用助行器辅助;定期复查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神经科就诊评估。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神经功能修复,避免过度疲劳诱发症状波动。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临床表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肌阵挛发作、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终末期植物状态。该病为麻疹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的罕见进行性脑炎。

1、认知障碍:

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轻度认知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计算力障碍、定向力丧失。约80%患者以学习成绩骤降为首发症状,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失语、失认等皮层高级功能损害。

2、肌阵挛发作:

特征性表现为突发、短暂、闪电样肌肉抽动,多累及头颈部及上肢。发作频率随病情加重而增加,常由外界刺激诱发,睡眠中仍持续存在。脑电图可见周期性同步放电。

3、运动障碍:

疾病中期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包括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及共济失调。部分患者表现为帕金森样强直,伴随运动迟缓与姿势平衡障碍,抗帕金森药物治疗通常无效。

4、自主神经紊乱:

常见体温调节异常不明原因发热或低体温、出汗异常、心率血压波动等。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导致的营养不良,以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引发的二便失禁。

5、植物状态:

终末期患者丧失所有意识活动,仅保留脑干基本反射。多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痉挛性四肢瘫痪,最终因肺部感染或多器官衰竭死亡,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历时1-3年。

患者需保持均衡营养摄入,优先选择易吞咽的糊状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肌肉弹性。保持室内光线柔和减少肌阵挛发作诱因,避免突然的声音或触碰刺激。建议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可尝试认知刺激疗法,如记忆卡片训练、简单算术练习等。密切监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供医生评估病情进展。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耳鸣及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由颈椎退行性变、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1、头痛:

头痛是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的常见表现,多位于枕部或顶部,呈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疼痛可能与颈椎关节紊乱刺激交感神经有关,部分患者伴随恶心或畏光症状。

2、眩晕:

眩晕发作常与头部转动相关,表现为短暂性视物旋转或平衡失调。这种症状源于颈椎病变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导致前庭系统功能异常,严重时可伴随呕吐。

3、视力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或瞳孔不等大等视觉异常。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眼动脉痉挛是主要原因,部分病例会伴随眼压波动。

4、耳鸣:

耳鸣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高频蝉鸣音,时轻时重。颈椎病变导致内耳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诱发因素,可能伴随听力短暂下降。

5、心悸:

部分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心跳加速等心脏症状。这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影响心肌供血有关,需注意与心血管疾病鉴别。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适当进行颈椎保健操如米字操、颈部拉伸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饮食上可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蔬菜,减少咖啡因摄入以降低神经兴奋性。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肢体麻木等神经压迫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颈椎MRI或血管造影检查。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精囊炎 婴儿喂养 垂体卒中 耳硬化症 肺错构瘤 宫颈息肉 肝胆管结石 面神经损伤 皮脂腺囊肿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