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脑出血左肢体活动差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应如何进行血压管理?

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应通过药物调控和密切监测进行血压管理。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注射液、尼卡地平注射液等快速平稳降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加重脑水肿或再出血风险。病情稳定后转为口服降压药维持,常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长效制剂。治疗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毫米汞柱的安全区间。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降压幅度不宜超过基础血压的20%。同时需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警惕脑灌注不足。特殊情况下如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需神经科与心内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

恢复期患者应保持规律服药,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活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与脑梗塞是两种不同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脑室,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外伤等因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较快。脑梗塞则是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症状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等,起病相对缓慢。

脑出血的影像学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治疗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脑梗塞的影像学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治疗以溶栓、抗凝为主,需尽早恢复血流。两者均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但脑出血的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人体正常活动时的血压多少为正常?

人体正常活动时的血压范围通常为收缩压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60-89毫米汞柱。血压受年龄、情绪、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测量时需保持静息状态。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反映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血管的最高压力,舒张压反映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的最低压力。日常活动中血压可能因爬楼梯、搬运重物等体力活动暂时升高,但健康人群的血压会在活动停止后10-20分钟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测量血压前应避免饮用咖啡或浓茶,静坐休息5分钟,袖带需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家庭自测血压建议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固定时间测量2-3次取平均值。

若多次测量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可能提示高血压,需就医排查原发性高血压或肾动脉狭窄等继发性因素。长期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通过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维持血压稳定。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突然起身或过度用力等可能引起血压波动的行为。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怎么办?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可通过紧急就医、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可能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安静平卧,避免移动头部。在医疗干预方面,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或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解除脑组织压迫。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康复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患者应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出血CT扫描的动态变化如何?

脑出血CT扫描的动态变化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四个阶段。

超急性期指出血后6小时内,CT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水肿轻微。急性期为出血后6-72小时,血肿密度均匀增高,周围水肿逐渐加重。亚急性期在出血后3天至2周,血肿密度从周边开始减低,呈现"融冰征",周围水肿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慢性期在出血2周后,血肿逐渐吸收,形成低密度软化灶或囊腔,部分患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脑出血CT动态变化与血肿吸收过程相关,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控制血压和避免剧烈活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热门标签

鼾症 毛囊炎 痉挛性脑瘫 巴特综合征 急性结膜炎 肋骨软骨炎 肺孢子丝菌病 化脓性关节炎 肩锁关节脱位 陈旧性宫颈裂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