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肿瘤科

直肠癌的患者手术后饮食上注意什么问题?

| 5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陈雨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胃癌早期能治好吗?
胃癌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治愈率较高。胃癌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通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1、手术切除: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适用于肿瘤侵犯黏膜下层或更深层的患者,需切除部分或全部胃组织。 2、化疗:手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等。卡培他滨片每日口服两次,剂量为1250mg/m²;奥沙利铂注射液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剂量为130mg/m²;氟尿嘧啶注射液每日静脉注射一次,剂量为500mg/m²。 3、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进行靶向治疗,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剂量为8mg/kg首次,之后6mg/kg维持。靶向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4、放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可采用放疗控制肿瘤生长。放疗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每日一次,每次2Gy,总剂量为45-50Gy。放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定期复查:胃癌早期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包括胃镜、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监测复发情况。复查频率为术后前两年每3-6个月一次,之后每6-12个月一次。早期发现复发可及时干预,提高生存率。 胃癌早期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腐、新鲜蔬菜等。避免辛辣、油腻、腌制食品。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生物免疫治疗胃癌的方法?
生物免疫治疗胃癌的方法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细胞因子疗法、过继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珠单抗、阿特珠单抗,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改造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并攻击胃癌细胞。肿瘤疫苗如MUC1疫苗、HER2疫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疗法如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生长。过继性细胞疗法如NK细胞、TIL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免疫细胞回输体内增强抗肿瘤作用。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PD-1抑制剂,剂量为200mg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适用于PD-L1阳性胃癌患者。纳武利珠单抗是另一种PD-1抑制剂,剂量为240mg静脉注射每2周一次,用于晚期胃癌治疗。阿特珠单抗是PD-L1抑制剂,剂量为1200mg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可用于HER2阳性胃癌。 2、CAR-T细胞疗法:该疗法首先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使其表达特异性识别胃癌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改造后的T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胃癌细胞。目前针对HER2、CEA等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 3、肿瘤疫苗:MUC1疫苗通过激活机体对MUC1抗原的免疫反应,可用于MUC1阳性胃癌的预防和治疗。HER2疫苗针对HER2阳性胃癌,通过诱导特异性抗HER2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疫苗通常采用皮下注射,需多次接种以维持免疫效果。 4、细胞因子疗法:干扰素α通过增强NK细胞和T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常用剂量为3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白细胞介素-2可促进T细胞增殖和活化,剂量为60万单位/kg静脉注射每8小时一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过继性细胞疗法:NK细胞疗法通过体外扩增NK细胞后回输患者体内,增强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TIL细胞疗法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可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这些疗法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生物免疫治疗胃癌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应注意营养支持,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鱼类、新鲜蔬果等。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沈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气管癌拍CT能看出来吗?

气管癌拍CT一般能看出来,但早期病变可能漏诊。

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能清晰显示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占位性病变,对中晚期气管癌诊断准确率较高。典型表现包括气管内不规则软组织影、管壁不对称增厚超过3毫米、邻近组织浸润等。增强CT还可评估肿瘤血供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分期提供依据。但1-2毫米的黏膜早期病变或原位癌可能因体积过小、密度差异不明显而难以识别,需结合支气管镜活检确诊。

建议出现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配合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孕妇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孕妇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碘缺乏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孕妇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常见原因,通常表现为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碘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导致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升高,可能伴随甲状腺肿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可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这些情况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抗体检测明确诊断。

孕妇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并遵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肠癌是怎么引起的?
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慢性炎症、肠道息肉、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引起。肠癌可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尤其是直系亲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见的遗传性肠癌类型。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定期肠镜检查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2、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增加肠癌风险。红肉和加工肉类的过量摄入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3、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肠病是肠癌的高危因素。长期的肠道炎症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癌变风险。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4、肠道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息肉的形成与遗传、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通过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有效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5、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癌风险。久坐不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增加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 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同时,积极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和肠道息肉,定期随访监测,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邸立君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热门标签

膈疝 雀斑 结肠息肉 头皮血肿 免疫性不孕 卵巢性不孕 颈椎半脱位 杀鼠剂中毒 球后视神经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